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帘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韻譯
滕王閣在贛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無聲鸞鈴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畫棟掠過南浦飛來的輕雲,傍晚珠帘捲起西山陰沉的煙雨。
潭中白雲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蕩,時光推移景物變化已數個春秋。
修建這滕王閣的帝子今在何處?只有那欄杆外的長江空自東流。
創作背景
滕王閣為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為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贛江邊新建西章江門上,俯視遠望,視野均極開闊。李元嬰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詩人王勃遠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都督閻伯輿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
王勃生平:詩人的修煉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傑」之首(「王楊盧駱」,即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纖維,竟為彫刻」的詩風。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其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他在二十七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後世詩人頗有影響。
王勃出生於世代官宦的詩書人家。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戶書左和蜀王侍讀等官,後來退官居家,專門在龍門講學著書。其著作有《元經》和《中說》,為當時儒士所稱道。其父福峙,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縣令、齊州長史等官,晚年開始對玄學(即修煉)有了興趣[1][2]。王勃天生聰穎,悟性過人,是個早熟的神童[1]。他六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九歲時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便能指出書中的過失[3];十歲時以一個月的時間竟能通讀六經而無一點障礙,連他的朋友、同樣是神童出身的楊炯都認為他的知識是先天帶來的,「懸然天得,自符昔訓」。(【唐】楊炯:《唐王子安集舊序》)。十四歲時,以神童而被舉薦,在考核中名列前茅,授予朝散郎的官職;十六歲那年,沛王把他召去當沛府修撰,對他很是愛重;十八歲那年,由於當時盛行鬥雞,各個王爺之間的鬥雞更是熱鬧非凡,王勃開玩笑寫了一篇《檄英王雞》(「聲討英王的雞」),惹得皇上大怒,立即把他逐出王府[3]。他便到四川各地去旅遊,「遠遊江漢,登降岷峨」,得到山川靈氣的陶冶啟悟,在詩文上進步神速,「神機若助,日新其業」,每寫一篇文章都令人驚嘆讚賞,特別是《益州夫子廟碑》,被認為「宏偉絕人,稀代為寶」。後來他又被啟用為官,但因殺一犯罪的官奴而險些自己丟了性命,連累他父親也貶官(【後晉】劉昫:《王勃傳》)。以後他棄官在家,一心著書。當他二十七歲時(虛歲二十八歲),去交趾探望父親,「渡海溺水,驚悸而卒」(《唐詩鑑賞詞典》「詩人年表」)。
王勃從小就是個有孝心的孩子。父親對他很慈愛,並經常教導他說,「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孝」。他便牢記心頭,暗中到處查訪良醫,希望學一手好醫道,作個孝子。在公元661(或660)年,當他才十一、二歲時,便令人驚訝地碰到一個遠遠超過他期望的絕好機會:在長安遇到了曹夫子。曹夫子名元,字道真,自稱是京都的人。他能像扁鵲那樣從遠處觀望人的氣色,清楚地透視人的五臟六腑;還能像華佗那樣作開胸洗腸一類的大手術。根據他收王勃為徒後講述自己的師承,他實際上是《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直系傳人。該書是上古秘籍,由歧伯傳給黃帝;黃帝往下傳時又經過了五十三個傳人才傳到曹夫子手中。在這五十三個傳人中,就有第三十六個傳人扁鵲,並由他首次釐定了原書章句;還有第四十六個傳人華佗。曹夫子雖然醫術高超入神,但他小心謹慎,很少有人知道他。他和王勃見面時輕輕地拍了他一下並說道,「無慾也」。王勃再次向他下拜,誠心作他的徒弟。這件事情家裡的親人也沒讓知道。曹夫子教他《周易章句》、《黃帝素問》、《難經》,還有「三才六甲」、「明堂玉匱」等等,一共學了十五個月。分手時他對王勃說,「陰陽之道不能隨便向人講,針灸技藝不可隨便傳授給別人;不要得意忘形地顯示自己,應當不露聲色地自我提高」。王勃遵照師訓,自己悄悄地又學了五年,終於「有升堂睹奧之心」,最後「鑽仰太虛,導引元氣」,覺得自己身體中的污穢全都沒有了,內精澄明,因此產生了放棄常人生活、修成神仙的願望。
王勃曾說自己「最初是學的周禮,偶然也喜歡讀儒家的東西,後來讀了道家的書才感到與自己的真性吻合了」,見《秋晚入洛於畢公宅別道王宴序》:「早師周禮,偶愛儒宗,晚讀老莊,動諧真性」;「已厭人間」;「安真抱樸…全忠履道」。他站在道家的角度來理解和看待孔子,他在《益州夫子廟碑》中對於孔子的稱讚是耐人尋味的:「聖人之設教也,……成變化而行鬼神,觀陰陽而倚天地,……索眾妙於重玄,篡群徽於太素。」又引《易經》說:「聖人以神道設教而萬物服焉」。
王勃的修煉道路是很明確的:由醫而入道,由易而提高;又都是超凡入聖的人在親自指導或者夢中點化,並且已經修到看淡紅塵、放下名利、守道不移的地步。
王勃正式開始修佛大概是在二十歲以後、二十七歲以前的某個時候。在他留下的十篇碑文中,除了那篇有名的《益州夫子廟碑》外,其餘九篇全是為佛寺寫的碑文;而《王子安集》中的最後兩篇則是《釋迦如來成道記》和《釋迦佛賦》。《釋迦如來成道記》是一篇很長的賦體文,講述釋迦牟尼佛發心修道和最後成道的經過。由於其中用到大量的佛家專門詞語,一般人很難看懂。《釋迦佛賦》是一篇讚頌釋迦牟尼佛的短賦,它的最後兩句「我今回向菩薩,一心歸命圓寂」正是王勃決心修佛的誓言。王勃的《釋迦畫像記》和《維摩畫像碑》也是當時「盛行於世」的名篇,但現在的書中都沒有。另外,王勃還為《四分律宗記》寫過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