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生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坐落於中國「道教名山」——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子造像(「羽仙岩」),歷經千年風雨,如今又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這緣於清源山景區管委會對東方智聖老子「出關迷蹤」的深入探究,使得司馬遷《史記》中關於老子西出函穀關四處雲遊,「不知其所蹤」之說,再度扣動社會各界的神經。
千年傳奇如今備受關注
清源山位於海峽西岸閩南大地,海拔618米,素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譽,被《中國道教大辭典》定為「道教名山」,是中國重要的道教聖地之一,也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清源山中的「老君造像」,千百年來默默訴說著天地大道,見證了多元宗教文化特別是道教文化在清源山水之間生生不息。
歷經千年的傳奇,再度為世人悄然揭開這座「三清之源」、「聖上靈臺」、「神牛載道」的神秘面紗。
相傳,每年黃曆三月三,道教都要慶賀王母娘娘誕辰。這年,雲遊閩中的呂洞賓趕赴盛會,途經清源山,但見山中祥瑞氤氳、奇石崢嶸、清泉潺潺、洞穴幽奧,便耽於山中逍遙遊樂,接著又在一方青石上和衣小憩……恍惚間,感覺一股紫氣東來,盤繞升騰於山林之間,遂翻身而起,登上石臺張望,只見林間祥雲繚繞,如龍似蛟,一尊巨石兀立其中,酷似「道德天尊」,呂大仙不禁驚呼:「見龍!見龍!」
這個傳奇的出處今已無從考證,不過清源山中至今仍可見呂洞賓和衣小憩的仙人石、刻有「見龍臺」的大石岩以及呂大仙留下的足跡,加上新近發現的「青牛石」等具象與神奇的傳說互證,引起世人的極大關注。
關於老子騎青牛的傳說
據北京一家《老子傳奇》劇組多年研究認為:老子早年曾經來到清源山,在山中元元洞養心悟道,清源山民徐良、徐甲父子常聽老子講道,相處甚篤,老子後因家事而返鄉,徐良便將自家一頭小青牛送給老子當坐騎。老子返回楚地,應邀擔任了周朝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之職。
周朝末期,王權衰落,名存實亡,老子棄官出走,四處雲遊講學,騎青牛至函谷關……司馬遷《史記》對此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另據《大明一統志》載:「老子姓李名耳,楚之苦縣人(今河南鹿邑),為周柱下史,得長生術,欲化西域,乃駕青牛之車,西度函關,以長生術授令尹喜,著《道德》五千言,曰:千日之外,尋我於蜀中青羊之肆……」
至於老子是否去了「蜀中青羊之肆」,今已無從可考。不過專家對「千日之外」另有解釋:它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距離概念。從距離上說,即為老子騎青牛行千日的路程,換算一下大約就是從楚地輾轉到閩越的距離。
從時間上說,古時民間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之說,據史載,老子在世為西元前571年至471年間,羽化登仙千日之後,恰是唐朝建立之時。
相傳,唐高祖李淵曾夢一老者,騎青牛,儀容甚偉,曰:「吾汝祖也,李氏將興,天祚有應。」言畢,化為一兩耳垂肩,鬚髯飄飄之石像。李淵稱帝後,一再宣稱「歷數有歸,實為天命」,尊李耳為李唐王朝的先祖,老子的清靜無為思想被唐朝統治者運用為治國之術。於是,從唐初到中期的開元、天寶年間,道教空前興盛。據專家分析,清源山老君造像形成於唐代,這並非只是一種巧合。
傳說老子羽化登仙,雲遊千日,悠悠然「由楚入閩」,落駕於山水清幽之地,遂「一氣化三清」,顯聖清源;所騎青牛也相隨來到清源山,羽化為石,伴老子造像與清源山水而眠。從此,清源山中有了「羽仙岩」,有了「神牛載道(青牛石)」,有了「一氣化三清」的「清源」之說。
道教的太上老君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種種具象可為史說證言
(一)清源山的遺跡
如今,傳說中的「仙人石」「見龍臺」「神牛載道(青牛石)」等具象遺存於清源山中,不僅為千古傳說增添了重要佐證,也成為清源山重要的人文景觀;尤其是「羽仙岩」的存在,清源山因此蘊藉了「一氣化三清」的道教文化內涵。「三清之源」符合老子主張的本意,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時也強化了世人對老子「出關謎蹤」的關注。
事實上,清源山道教產生時間最早可溯及秦代。據史書記載,「秦代有大道者修真於清源左峰,後人供奉之,名曰大道岩。」相傳當時有位名曰「大道」的人,為躲避楚漢相爭,從中原遷往閩地。那時大海延伸到清源山麓,大道乘筏直抵山下,登岸後看到這裡樹木蒼碧,洞穴幽深,便修真於清源左峰。現在山中仍留有遺跡,後人稱之「大道岩」。
自秦大道開發,清源山逐步發展成為歷代道教聖地,有文字記載和民間口傳的道教人物眾多。唐代有高道蔡如金、呂岩,五代南唐有譚峭,宋代有裴仙,明代有董伯華等,在清源山中均有行跡。明代大學士、大書法家張瑞圖特為清源山留下「道教聖地」的墨寶。據史書記載,從前清源山下曾建有真君殿、北斗殿等十八重道觀,殿宇恢宏,香火鼎盛;現存於山上的還有三清殿、純陽洞等,「三清殿」仍香火不斷。
據《晉江縣誌》記載,清源山有三十六岩洞,正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之數,形成清源山自然與人文結合的獨特景觀。清源山頂峰的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被譽為清源山第一洞。清源山還有百多處清泉,凝玉含煙,涓細如絲,清冽甘甜。洞為山之靈竅,泉為山之脈血,洞和泉增添了清源山的鐘靈毓秀,也象徵著多元文化的生生不息。山水交合,靈性生發,清源山因此又名「泉山」,成為泉州的「母親山」。
(二)老子造像
一千多年來坐落於清源山中的老君造像,高5.63米、寬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舉世罕見。「雨深衣袂生秋蘚,月曉鬚眉帶石霜……」東方智聖的神韻風采歷經春秋風華,與天地渾然一體。據考古專家研究,這座老君造像形成時間可溯及唐代,這也正是此前所述,老子出關羽化雲遊千日之後的時期。
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又云:「其地有石天成,略見頭目髭鬚之狀。」就是說這尊石造像渾然天成,非人為力量所為。也有人認為「石像天成,有好事者略施雕琢」的好事者,可能是傳說中的呂洞賓。
關於老子生平歷史記載甚少,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生於楚國苦縣(今鹿邑縣)厲鄉曲仁裏。約生活於西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人類社會偉大的聖人、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也有專家認為,老子係太上老君化身,顯世下凡,歷劫度人。至於「羽化」之說,並非只是脫去凡俗,而是指「精氣神」的轉化, 是民間對神祇的一種觀念上的認同。如今,舉世罕見的老子羽化造像已成為世人朝覲的千古靈聖,也為中華道家文化在清源山留下世代延續的精神香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