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唐代摹本。(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方網站)
跋山涉水,越陌度阡。我們來到中國南方的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兩晉南北朝時,世家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為躲避戰亂舉族南遷,在金陵與會籍等歷史名城演出了數世的文采風流。而現在在「神韻」交響樂演出的場中,泠泠古音穿過茂林修竹,縈繞在我們的耳邊,那彷彿是七弦古琴——中國的隱逸高士最愛的樂器,它的樂音寧靜、淡泊、蘊意深遠。
這樣的音符來自「神韻」交響樂於2016年演出的原創作品——蘭亭舒序。作品原是為「神韻藝術團」演出的同名舞蹈節目所創作,經過配器改編,從舞蹈與服飾的視覺美感中獨立出來,以神妙的音符再現當時當地高人雅士文思泉湧、奮筆直書的姿態,以及他們寄情山水、俯仰天地的胸懷。
高士之曲
《蘭亭曲水圖》,山本若麟繪,1790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西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當世名流,聚集在會稽山的蘭亭度過上巳節。在古代,三月三日上巳節向來有在水邊除穢祛邪的風俗。因此當日王羲之等圍坐於河渠兩旁,以觴盛酒任其順水下流,停在何人面前,就由那人取觴而飲,作詩一首。最後,流觴暢飲共得佳作三十七篇,合成《蘭亭集》。王羲之為其作序,即流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在「神韻」的舞蹈節目中,舞蹈演員們以身韻和技巧演繹這段佳話,中國古典舞動作中「欲左先右,圓轉自如」的要旨與書法相符,使之表現得入木三分。
在「神韻」的交響樂曲目中,行板的樂段模擬了古琴的聲音,古琴的歷史十分悠久,它之所以成為文人高士的最愛,是因為它的樂音寧靜淡遠、意涵精微,演奏時重在修己誠意,不為作樂娛人。
古琴聲音較弱,如果採用真正的古琴配合西方管弦樂團,它的光采將會蕩然無存。於是「神韻」作曲家採用了琵琶和提琴的低音聲部模擬古琴那深遠、精微的聲音,這樣即可保留交響樂的震撼力,又可展現古典東方的韻味。
這一古韻悠長的樂段,紀念的是中國文人那即深邃又豁達的心境,他們的涵養來自修身誠意、敬天愛人的品行,他們的作品與事蹟是古典文化中一顆永垂不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