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清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撰的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裡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舍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這裡的「無求」,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
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說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它的確是渴望而難及的境界。
人到無求品自高,什麼樣的人才會有這樣高尚的品格?
應該是無所求的人。人果真達到了無慾無求了,其人格便會自動提高。
人格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能超出了慾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
因此,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
這種境界,也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信仰,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心態。能做到這樣的心境,很難。
這樣的心境,需要時間的磨礪,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錘煉,更需要坦蕩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態。
這種淡泊的心態是無求中的平凡孕育著無尚的偉大,攘括著古往今來的憂思。
人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這樣的淡泊便是種崇高的境界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位。
人到無求品自高,蜀相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求就是一種淡泊。
面對複雜的人生,需要的是一無所求的淡泊。
人生,看淡世事無常,靜觀花開花落,需要經歷人生坎坷崎嶇中的顛沛流離,需要經歷茫然失意中的迷惘困惑,需要經歷風雲莫測中的繁華盛衰,經歷了人生的潮起潮落,才會有「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心境。
經歷了人生的磨難,才會讓自己在「人到無求品自高」境界中,讓心靈慢慢得以升華。
人到無求品自高,功和利,不可趨之若鶩;
名和財,不必為其所累,雖然都是好東西,切不必盡收囊中。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名和利甚麼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樣。
人很難改變固有的觀念,歲月的沉積,生活閱歷的累積,使人越來越難回頭看看自己固守的觀念是不是對的?
一個人做到無求的時侯,就是放棄了心中的雜念,清空了心靈裡面的世俗生活積存下來的枯枝敗葉。
清空了心靈,才能最大限度的獲得生命的自由、獨立;
才能收穫未來的光榮與輝煌;才能有了讓生命一次又一次遠行的條件。
當自己在某一天突然有所感悟撣去心靈封塵的時候,也許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是另一番景象!
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
超然物外,像白玉蘭那樣,卓爾不群,纖塵不染,
帶著某種孤傲與矜持,超然於世俗之上。
大師們從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兩個方面對生命和人性進行了詳盡的評論,讓我受益匪淺。從中體會到了一份恬靜的心境,一縷清幽的書香,一樽甘甜的烈火酒,這些都是無求者的品行。
陶淵明的無求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范仲淹的無求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楊慎的無求是「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林則徐的無求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
齊白石的無求是「人譽之,一笑;人毀之,一笑。」
一份份無求的境界,一份份高尚的品行,譜寫的是一曲曲可貴的人生之歌。
在這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中,懂得了淡泊以明至,學會了寧靜而致遠,
體會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體味了壁立千仞,無慾則剛……
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是一個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隨緣,心無增減。」世上萬事萬物都歸於一個「淡」字,清淡明志,雅淡抒節,平淡處世。
隨緣而安,得之不喜,失亦無憂。
知道了先人們的無求,心中銘記「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名言,用一份超然物外的靜心,慢慢體味「人到無求品自高」裡「無求」的境界,
坐看雲起,笑看滄桑,自己的人生一定會色彩紛呈!
人只能活一次!這是常被人們遺忘的常識。既然只能活一次,
就應該講究點「活法」。又何必活得太累,自己去折磨自己呢?
來源:網路文章
責任編輯:孟德
来源:希望之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