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原文]處己接物,而常懷慢心、偽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輕辱於人,盛德君子所不為也。慢心之人自不如人,而好輕薄人。見敵己以下之人,及有求於我者,面前既不加禮,背後又竊譏笑。若能回省其身,則愧汗浹背矣。偽心之人言語委曲,若甚相厚,而中心乃大不然。一時之間人所信慕,用之再三則蹤跡露見,為人所唾去矣。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於人,故聞有稱道人之美者,則忿然不平,以為不然;聞人有不如人者,則欣然笑快,此何加損於人,只厚怨耳。疑心之人,人之出言,未嘗有心,而反覆思繹曰:「此譏我何事?此笑我何事?」則與人締怨,常萌於此。賢者聞人譏笑,若不聞焉,此豈不省事!(源自《袁氏世範》,袁採著)
[參考譯述]待人接物時,如果總是懷著傲慢、虛偽、嫉妒、懷疑之心,那麼這是自己向人討取輕蔑與侮辱。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會這麼干的。有傲慢之心的人,自己明明不如人,卻喜歡輕薄別人。見到地位低於自己,以及有求於己的人,不僅當面不以禮相待,並且在背後暗地裡譏笑人家。這種人如果能反省一下自身,則可能會慚愧得汗流浹背。懷有虛偽之心的人,言語十分委婉動聽,好像對待別人很厚道,可心裏則大相逕庭。這種人可能一時之間還被人相信仰慕,可是與他打上二三次交道,他的真面目就暴露無遺了,最終被人唾棄。懷有嫉妒之心的人常常想把自己放於高出別人的地位,所以聽到有讚美別人什麼什麼好時,就忿忿然覺得不平,以為這種讚美是錯誤的;聽到別人有什麼地方不如人,有缺陷,就感到欣慰,從心底發笑。其實這種行為對別人又有什麼損害,只不過徒增別人對你的怨恨而已。懷有疑心的人,人們說的話,可能是隨口說說,他卻反反覆覆地想:「這到底在譏諷我什麼事?那又到底在嘲笑我什麼事?」這種人與人結怨,往往就是從此開始的。賢明的人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譏諷嘲笑,就像沒聽見一般,如此不是省卻了許多煩惱事!
[史海尋蹤]呂太后是高祖劉邦微賤時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女兒魯元公主。等到高祖做漢王時,在定陶得到戚姬,很是寵愛,生了趙隱王如意。呂太后對戚姬和她的兒子如意非常妒嫉,最怨恨他們。
劉邦死後,呂后就下命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而又召趙王來都城。使者往返了好幾次,趙相建平侯周昌對使者說:「高帝把趙王托付給我,趙王年齡還小。聽說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趙王召去一起殺死,我不敢遣送趙王。況且趙王也病了,不能奉詔前往。」呂后大怒,就派人召趙相來都城。趙相被召至長安,就派人再去召趙王。趙王來了,還沒有到達都城。孝惠帝為人仁慈,知道太后發怒,親自到霸上迎接趙王,和趙王一起回到宮裡,與趙王同飲食,共起居。太后想要殺害趙王,找不到機會。孝惠帝元年十二月,孝惠帝早晨出去射獵。趙王年齡小,不能早起。太后聽說趙王單獨一人在家,就派人拿著毒酒給他喝。等到天亮,孝惠帝回來,趙王已經死了。於是就把淮陽王劉友遷為趙王。夏天,下詔追溢酈侯的父親為令武侯。太后砍斷了戚夫人的手腳,挖掉她的眼睛,用火熏燒她的耳朵,又給她喝啞藥,讓她住在豬圈裡,起了個名字叫「人彘」。過了幾天,就讓孝惠帝去觀看人彘。孝惠帝看到後,經過詢問,才知道這是戚夫人,於是就放聲大哭,由此得了病,一年多不能起來。他派人去見太后說:「這不是人所做的事情。我作為太后的兒子,終究不能治理天下。」這頓驚嚇使孝惠帝受到極大的刺激,以後也無法處理政事了,從此孝惠帝天天飲酒逸樂,不去聽理朝政,所以身患疾病。孝惠帝最後抑鬱而終,在位僅僅七年,時年二十三歲,英年早逝。
呂后大權在握,大肆封賞呂氏親信,把握朝政,刻意迫害劉氏子孫。呂氏以外戚的身份作惡,幾乎傾危劉氏宗廟,摧殘功臣,以至於代王劉恆登基的時候,代王和淮南王是僅剩的倖存於世的劉邦的二個兒子。等到呂后死後,諸呂接連被鏟除,呂產被殺死在郎中令官府的廁所裡面,隨即呂氏男男女女被逮捕起來,無論老少,全部被處死。後來又捕獲呂祿斬首,用鞭子和棍棒打死了呂媭,緊接著又派人誅殺了燕王呂通。呂氏宗族全部被消滅了。呂后的外孫魯元王張偃也被廢黜了。
大臣們曾私下互相商量說:「少帝和梁王、淮陽王、常山王,都不真正是孝惠帝的兒子。呂后使用詐騙手段把別人的兒子稱作孝惠帝的兒子,殺掉孩子的母親,養育在後宮,讓孝惠帝當作自己的兒子,立為皇帝的繼承人和封為諸王,以此來加強呂氏的勢力。」最後呂氏先後立的梁王、淮陽王、常山王和少帝都被殺死在官邸。
筆者讀到呂后對戚姬和她的兒子如意的殘害,不寒而慄,何以對人殘害致深,令人髮指!由妒嫉而產生忌恨,由忌恨而生惡念,由惡念而最終行凶,再加上權力慾望的膨脹,一發而不可收拾,愈演愈烈,最終是一條毀滅自己的不歸之路,害人害己。
孝惠帝說到底,是被自己的親娘呂后害死的,看到被迫害成「人彘」的戚夫人,受到了劇烈的刺激,身染重病,鬱鬱而終。呂后為了權力,又妒嫉、憎恨劉邦其他被封王的兒子,大肆迫害殘殺,殘忍至極。歷史證明,呂后的結局注定是悲慘的。
噫!害他人之子,未想自家血脈斷絕,欲滅他人之族,竟自身宗族遭滅頂之災矣,豈非因果之報哉?可悲可嘆!
袁採在《袁氏世範》中,向人們提出了處己、待人不可輕慢妒嫉的道理。「妒心之人常欲我之高出於人,故聞有稱道人之美者,則忿然不平,以為不然;聞人有不如人者,則欣然笑快。」寥寥幾句,就將妒嫉之人的心態刻畫的淋漓盡致。袁採也指出了,這種妒嫉心只不過徒增別人對你的怨恨罷了,「此何加損於人,只厚怨耳」。祛除了妒嫉之心,生活中才會充滿溫暖和陽光,掃除陰霾,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順暢呀。
妒嫉之惡,害人不淺,惡果埋種,罪業彌深,觀前車之鑒,當警醒戒之!
文獻參考及出處
袁採,《袁氏世範》,宋
司馬遷,《史記》,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