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時期的土法煉鋼。(網路圖片)
1958年2月2日,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我們的行動口號──反對浪費,勤儉建國!》。社論提出國民經濟「全國大躍進」的口號,象徵著最終導致中共政權嚴重危機和數百萬中國民眾「非正常死亡」的一場龐大政治經濟運動的開始。
大中華圈內對這一歷史事件的各方評述,從大躍進的起因到最終結果和影響,海內外中文媒體在過去幾十年來早已全方位覆蓋,而西方史學界和評論界對大躍進的分析評述轉載的卻相對有限。現在介紹一下西方學界究竟是如何看待與評價毛澤東時代的那場「大躍進」的。
西方定義
在西方文化圈中最具代表性,估計也是學術上比較客觀的描述是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上對「大躍進」的定義:在中國歷史上,由中共於1958∼1960年間發動的一場動員了龐大人口參與,特別是通過農村公社化等方式,以求迅速解決中國工農業落後局面的一場大規模群眾運動。
上述定義還在更加詳細的內容上涉及到大躍進起因於毛澤東希望依靠中國「人多力量大」的特色,來走一條不同於蘇聯重點發展工業與科技的「社會主義道路」等具體概念。
西方對大躍進的描述中,除史實部分外,也經常會著重描述當時中蘇關係緊張,毛澤東相信「人定勝天」,以及中共宣傳工具鼓動民眾相信可以通過大規模群眾運動迅速超越工業發達國家等背景、文化元素的分析與詮釋。
另外,大躍進所造成的巨大人力和物力資源浪費,以及最終造成「數以百萬計人死於飢荒」的災難性結果的分析與論證也很多。
運動起因
毛澤東在大躍進期間視察浙江農村。(網路圖片)
中共與蘇共關係開始不和被普遍認為是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1957年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在莫斯科慶祝十月革命40週年大會上表示蘇聯將在15年時間內工業產值超過美國,毛澤東則表示中國將在15年內追上英國。
西方學界對大躍進起因的看法主要是毛澤東在中共第一個五年計畫之後,特別是在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開始與斯大林時代劃清界限之後,開始質疑蘇聯的著重發展工業和科技的社會主義模式,因而希望通過發揮中國人口眾多的優勢來找到一條實現工農業大發展的捷徑。
西方學界還認為,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來自中國國內。毛在1957年通過「反右運動」殘酷鎮壓了黨內外敢於發表不同意見的知識份子和幹部之後,也希望通過進一步的政治和經濟上的「偉大勝利」來證明他自身政策的正確性。
曠古浩劫
儘管西方學界迄今對大躍進運動所引發大飢荒最終究竟造成多少中國人「非正常死亡」仍有爭論,但是毛澤東所發動的大躍進運動最終給中國和中國人帶來的浩劫卻是沒有爭議的。
有關大躍進期間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的統計分析從1800萬到4500萬不等,最多被學術界引用的數字是2000∼3000萬。
著名荷蘭漢學家馮克(Frank Dikötter)認為:「脅迫、恐嚇、系統性暴力構筑了大躍進的基礎……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有預謀的大屠殺。」
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學人佩金斯(Dwight Perkins)指出:「數額巨大的公共投資最終只帶來非常微小的經濟效益,甚至毫無效益……簡而言之,大躍進是中國歷史上耗費巨大的一次災難。」
希望促成中國經濟飛躍的運動,最終造成的是經濟大倒退和大飢荒。
西方分析人士多數認為,正是因為大躍進政策上的失誤,導致毛澤東一度被迫退居二線,而給他日後為奪回「王權」而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打下伏筆,而文革又再次將中國和中國人帶入災難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