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知名的宮廷畫家郎世寧。(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續〈帝王的輝煌!清宮的西洋建築群〉一文。
郎世寧無處不在的影子
說到皇宮裡的西洋風格建築和裝飾,那就不能不提郎世寧。這位出生於「藝術之都」米蘭的義大利傳教士,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來到中國,並很快因為其突出的畫技而被選入清廷的如意館。這位郎大人不僅是繪畫技術了得,當年他的「朋友圈」也是極為顯赫。
位極人臣的怡親王允祥以及果親王允禮,當年都是郎世寧的好朋友,也都請郎世寧作過畫。其中允禮還有一幅肖像畫流傳至今。再如大將軍年羹堯的哥哥年希堯,不但和郎世寧私人關係很好,甚至還將他們探討繪畫技巧的內容進行了編輯和整合,寫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透視法的著作:《視學》,可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成功案例。
郎世寧在中國最為耳熟能詳,其作品不少,乾隆皇帝的肖像畫如《乾隆大閱圖》以及一些著名的畫作如《百駿圖》等被人們所熟知。這種「老熟人」一般的感覺,似乎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清廷中所有和西洋風格有關的建築或畫作,皆出於郎大人之手。
但實際上其餘一些傳教士如蔣友仁、王致誠、艾啟蒙等人,都是供職在如意館的著名西洋畫師。他們為清代的宮廷生活注入了幾分在當時來看非常「新奇」的西洋元素。如雍正皇帝有一個愛好便是頭戴西洋假髮,然後命畫師畫出其肖像,至今仍有這種風格的畫像傳世。再如我們所熟悉的頤和園長廊,在乾隆時期上面所有的彩繪都要乾隆皇帝親自審批才能正式繪製。
根據史料記載,當年這些彩畫中就有相當一部分由西洋畫師所繪製。因此當年如果徜徉在這長廊中,就如同在置身於一座兼收中西方繪畫作品的美術館。只可惜當年的長廊亦毀於英法聯軍的熊熊大火中。
頤和園
不過這些皇家園林中的一些石刻作品還是僥倖逃過了大火而保留了下來,如在頤和園後山東部的花承閣遺址中,有一塊精美的太湖石,據說這塊石頭來自於宋朝的皇宮陳設。在這塊石頭下面的基座上,則雕刻著明顯具有西洋風格的神獸,想必當年這些西洋畫師們一定是參與了其設計過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前往探尋。
一、石舫
頤和園的石舫最早是甕山上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皇帝改造甕山為萬壽山,並開鑿昆明湖,興建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將這座放生台改建為一座石舫。
當時這座舫的底座是石頭的,而上面則是木制的樓閣。當時的皇家園林裡興建有很多座這種石舫,如圓明園別有洞天景區石舫、香山「綠雲舫」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的「雲帆月舫」等。
甚至權臣和珅也模仿這種做法,在自己的淑春園中興建了這樣一座石舫,但最終這座建築卻要了他的命,成為了他的罪狀之一——私自模仿禦園中的建築。如今這座石舫的基座靜靜地停泊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向人們訴說著一段往事。
北京頤和園蓮花花園。(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二、清晏舫
清漪園石舫的木制船艙毀於1860年的大火,1893年在修建頤和園的過程中對這座石舫進行了重建。按照慈禧太后的旨意,新建成的石舫要總體模仿「翔鳳火輪」的樣式,即主體建築改建成為一座兩層的木結構西洋艙樓,並在樓體內外裝修方面採用了一些西洋式技術,如在券窗上鑲嵌五色玻璃,一層採用花磚鋪地,牆柱油飾成大理石紋樣等,甚至在船體的兩側,還各添加了一個「機輪」,使得新修建的石舫在當時顯得非常「前衛」。
這座嶄新的中西結合的建築被命名為「清晏舫」,這個名稱的出處和圓明園海晏堂一致,均寓意「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之意。然而實際上當時的清政府,已處於大廈將傾之勢。
延禧宮
清代,不僅皇家園林裡有眾多西洋建築,集中了古代瑰麗建築精華的紫禁城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響。在故宮的東六宮區域,或是沿著故宮新開放的大西路走一走,會驚喜地發現在皇宮裡竟然「混」進了兩座西洋式風格的建築。其中東六宮的是在延禧宮院內的一座「水晶宮」,而大西路南端的則是寶蘊樓。
延禧宮是一座有故事的宮院。這裡自建成之日起便是妃嬪所居住的場所,最初名「長壽宮」,嘉靖年間此處更名為延祺宮。清代康熙年間重修後更名為延禧宮,乾隆皇帝還為此處題寫了一個匾額「慎贊徽音」,意思就是如果後妃們勤勤懇懇輔佐皇帝,便能贏得好的聲名。
延禧宮在道光和咸豐年間相繼遭遇了兩場大火,同治年間曾提議將該宮院修復,但並沒有付諸實施,因此這裡一直處於閒置狀態。
一、水殿
到了宣統元年(1909年),這裡開始興建一座三層的西洋式「水殿」。這座水殿的設計非常前衛,如殿內的地面計畫安裝玻璃,而在玻璃層面下則注入玉泉山水來養魚,人走在殿內,仿佛行走於水池中一般,而在主題建築的周邊,則設計有雙層玻璃,在兩層玻璃之間也注入水來養魚,坐在這座殿宇中,腳底下以及四周都有各種魚類在環繞,這就是皇室為日常娛樂而興建的一座皇家「水族館」。當時的隆裕太后也為這座新建築起了個非常好聽的名字:靈沼軒。
除了主體建築的規劃外,清廷還專門為這項工程購置了電暖爐、電風扇和電燈。這三樣東西在當時來講是絕對的奢侈品。其中有不少都是清廷直接從位於天津的西門子洋行專門定制的。然而最終這座被俗稱為「水晶宮」的宮殿,因為清朝的滅亡而成為一座「爛尾樓」。
寶蘊樓則是在民國年間為了保存從承德和瀋陽運來的文物而修建,其舊址為清代的咸安宮,這裡曾經是清代官學所在地,當年是為清政府培養天才少年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