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雲。(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二戰前夕,分別以愛因斯坦和海森堡為首的兩批科學家在美國和德國隔著大西洋相互對望著,納粹的出現讓這群初步掌握核裂變技術的學者們過早的分裂為兩個陣營。
人類應該打開核武器這個「潘多拉魔盒」嗎?同政客和大眾相比,物理學家們是最早考慮這個問題的人。而且相比於政客,他們也擁有更多的責任感。愛因斯坦的學生歐・西拉德到達美國後便開始試圖在物理學家中間建立一種審查機制,以保證核裂變技術不被用於武力。他的這一提議得到了同在美國的海森堡的學生愛德華・泰勒的支持。而海森堡也曾在1939年短暫的遠赴重洋來到美國訪問,期間他本想同大洋另一邊的同行訂立一個契約,共同承諾不開發核裂變武器,但未能如願。
當二戰的鐵蹄肆虐歐洲時,將美德兩國分隔開來的大西洋愈發在兩國核物理學家心理上投下陰影,是否應該開發核武器的問題開始被另一個問題所代替:對面的科學家們會為當局開發核武器嗎?當這個問題擺上台面時,海森堡已經成為納粹德國核武器開發項目的負責人。曾努力建立審查機制的西拉德此時已經顧不得先前對整個人類的責任。
既然人類已經分隔為不同陣營並開始相互爭鬥,那麼科學家們便只能擇木而棲。西拉德起草了一封信,由愛因斯坦署名後交給了美國總統羅斯福。西拉德在信中敦促美國政府盡快開發核武器,一定要搶在納粹德國前面。很快,美國的核武器項目啟動了。
此時,大洋彼岸的海森堡已經成為眾矢之的,所有同盟國的科學家都在與他競爭。但是,忠於祖國的海森堡真的在盡全力為希特勒服務嗎?
1942年,二戰的烽火正如火如荼地燃燒著,希特勒收到了來自核武器計畫負責人海森堡的一份報告。此時,納粹元首正焦急地盼望著一種超級武器的出現,以期用它來加快戰局的發展,它或者是原子彈,或者是V-2導彈。但海森堡在報告裡告訴他,原子彈恐怕無法在近期開發出來,儘管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展。
這個結果讓希特勒十分失望,於是他將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V-2導彈的研究上。原子彈就這樣與納粹德國說再見了。
海森堡真的沒有能力開發出原子彈嗎?戰後,他同一批德國科學家一同被盟軍逮捕關押。在一間佈滿竊聽器的房子裡,他向其他人講到,希特勒是個瘋子,無論如何不能給他原子彈。然後,他詳細講解了原子彈製造的一些關鍵技術。
海森堡固然不願意全力為希特勒服務,但如果對手的原子彈將摧毀德意志民族,那麼在愛國主義精神驅使下留在德國的海森堡會坐視不管嗎?
儘管是揣測,卻符合人類對核武器的糾結心理:人們希望真的實現「無核」,但怎奈敵人已經「有核」。自打科學家們分成陣營,這種糾結就注定了。
(原文有刪節,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