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南宋小朝廷,面對橫行的金兵只知逃避。宋高宗從臨安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又從越州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再乘船從海路逃到了溫州。百姓們跟著朝廷輾轉避難,受盡了戰亂的煎熬,嘗盡了家破人亡的痛苦。在逃難的人群中,就有宋朝的一代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李清照多才多藝,她通曉書畫,善寫詩文,尤其以寫詞著名,是南宋婉約派詞人的代表。她出身於一個文學修養很高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擔任過禮部員外郎等官職。母親也知書善文。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李清照精通史書,見聞廣博,少女時代寫的詩詞就遠近聞名了。
18歲時,李清照嫁給了太學生(我國古代的大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當時的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幼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
李清照與趙明誠志同道合,他們不僅都善詩能文,而且都愛好金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的字畫)學。李清照幫助趙明誠一起蒐集碑文字畫,收藏金石器皿,還和他一起,對家中所收藏的商周時期的彞器、漢唐時期的石刻拓本進行整理研究。
閑暇時,夫妻倆詩詞唱和,情意深長。據說在宋徽宗宣和年間,有一年重陽節,李清照寫了一首詞《醉花陰》,寄給在萊州(今山東掖縣)做官的趙明誠。趙明誠讀後嘆賞再三,自愧不如。為了勝過妻子,他閉門謝客,廢寢忘食地寫了3天3夜,一共寫了50首詞。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陰》夾在其中,給朋友陸德夫看。陸德夫細細地讀了幾遍,說:「只有三句極好。」
「是哪三句?」趙明誠追問。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陸德夫說的,正是李清照《醉花陰》中的最後三句。可見李清照的詞是多麼具有其藝術特色。
「靖康之變」之前的這段歲月,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們花了二十年時間編撰的《金石錄》終於編成了。這部書在我國古代學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這一時期,李清照寫了許多清麗婉轉的詩詞作品。它們大多表現了她在優裕生活中的悠閑情懷。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進入了顛沛流離、淒涼悲苦的後期生活。
公元1127年,趙明誠的母親在江寧去世,趙明誠離開任所去奔喪。宋高宗即位後,他被任命為江寧知府。第二年,李清照也為避亂來到江寧。趙明誠來江寧時,曾把家中最名貴的金石字畫裝了15車,一起帶來。李清照走後,留在家鄉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燒燬了。夫妻團聚不久,趙明誠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府。他獨自騎馬去建康(當時江寧已改名為建康)聽命,不幸於途中患病,到建康後竟與世長辭了。
丈夫的去世,對李清照的打擊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她埋葬了丈夫,去臨安投靠弟弟李沅。
不久金兵南下,宋高宗一路南逃,李清照也隨著逃難。當她返回越州時,隨身帶出來的文物收藏,或毀於戰火,或被盜掠,只剩下一點殘簡碎篇。
國破家亡,淒苦漂泊,使李清照後期的創作風格發生了較大變化。尤其是她的詞,由清麗纏綿變為深沉悲壯。她深深地懷念故國,對南宋小朝廷不思抵抗只知逃跑,給予了極大的諷喻。她在《烏江》這首詩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公元1132年,李清照移居臨安,在那裡過完了淒涼孤苦的晚年。但是她一直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一直堅持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公元1134年,她對《金石錄》做了最後的修改整理,寫下了著名的融敘事、抒情於一體的《金石錄後序》。她把書獻給朝廷,請求出版。大約在公元1155年或稍後,一代女詞人終於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去世時,她大約70多歲。
李清照去世後不久,《金石錄》終於刻成問世;她的詞集《漱玉集》6卷和詩文集《李易安集》12卷,也相繼問世。可惜,她的詩詞文集後來都散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李清照集》,都是後人重新收集的,只是她的作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