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北美總部(維基百科 Linuxthink)
【看中國2018年6月10日訊】花無百日紅,人無百事順。沒有誰能夠永遠高枕無憂,穩坐釣魚臺!
即使如比亞迪這般龐大的汽車巨頭,在嚴格的新能源汽車退坡政策之下,都無法獨善其身。
一、比亞迪跌落塵埃,市場一片恐慌
潮水褪去之後,誰在裸泳?當國家的退坡令突然來襲,而且比想像中更加迅猛時,所有人卻突然發現:
新能源汽車企業,無論是巨頭,還是小企業,居然都在群體性裸泳。而昔日被市場給予厚望的新能源汽車之王——比亞迪,更是摔的皮無完膚。
就在4月27日,比亞迪公布了一季度業績:
淨利潤為1.02億元,同比下滑83%;扣非後淨利潤為虧損3.29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4.46億元。消息一公布,市場一片嘩然!雖然業績下跌在預期之內,但是同比暴跌83%,這變臉的速度也太狠了。
而且,一季度的利潤居然只有1億,要知道,國家一季度光是補貼就給了6個億。也就是說如果國家完全退坡,比亞迪這個曾經耀眼的新能源汽車之王,居然是季度爆虧5個億。
更狠的是,半年度業績預期展望,繼續悲觀:比亞迪預計中期淨利最少下滑71%!資本市場頓時用腳投票,五一期間,A股停牌,雖然逃過一劫,但是比亞迪港股卻逆勢大跌。
然而,該來的終究逃不掉:五一過後,比亞迪A股開盤後,大幅低開,暴跌7%,這可坑哭了不少股民。本來以為是價值投資,結果卻被套在了高高的山崗之上。被套的不僅僅是股民,就連股神巴菲特也難逃一劫。
2018年以來,比亞迪在香港跌幅超過20%,而其中巴菲特持有10%比亞迪的股份。不過巴菲特此前已獲益數倍,20%的跌幅,雖然不會傷筋動骨,但是也夠心痛的!
比亞迪2018年股價走勢圖(網路圖片)
不僅僅是比亞迪,退坡之後,新能源汽車行業幾乎是一片哀嚎:
國內另一大車企巨頭,宇通客車財報顯示,2017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2.62%。
更慘的是中通客車,業績大幅下降67%,一夜回到5年前。
失去巨額補貼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猶如突然間被斷奶的孩子,一時茫然,不知何去何從?
二、誰將新能源汽車推了下來?
從汽車行業萬眾矚目的天之驕子,到如今資本市場的棄兒。短短三年時間,是誰將新能源汽車推了下來?
國家的退坡政策,無疑是最大的推手。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新能源汽車的興衰,可謂是完全繫於補貼政策。當全球刮起一股禁售燃油車的颶風後,環保但研發費用較高的新能源汽車,迅速成為各國政府的寵兒。而中國為了扶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開始實施大規模的財政補貼政策,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
自2013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就開始進入了快車道:
短短四年之內,年銷量從1.76萬輛一直攀升至77.7萬輛,暴增60倍。在2015-2017年三年間,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連續保持世界第一。更恐怖的是,僅2017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居然佔據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在補貼的催熱下,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大市場。
然而盛世之中,往往會潛伏著不可預知的危機。
靠巨額補貼撐起來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卻讓政府財政幾乎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尷尬境地。要知道,光是2017年,銷量就高達180萬輛,而按照政府的目標,到2020年,要實現累計推廣500萬的目標。也就是說,光財政補貼這一項,在「十三五」的五年中,支出將要高達3900億!
而在巨額補貼的誘惑下,許多不具備資質的車企,也相繼加入了新能源汽車大軍,而這無疑會加速市場的飽和。更令人髮指的是,有些車企,開始鋌而走險,騙取國家補貼。
在2016年,四部委對全行業的93家企業騙補情況進行排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93家企業,騙取補貼的居然高達72家:這幾乎是群體式騙補!騙補車輛總計達到76374輛,涉及金額共92.707億元。也就是平均一輛車,企業騙補高達12萬!想想多可怕,這就是所謂的虛假繁榮背後,血淋淋的現實。
騙補清單
於是暴風驟雨般的退坡終於落地,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速增長,也就此按下了暫停鍵。
2016年底,中國發布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新的補貼政策,總體上國家補貼比2016年退坡20%,地方補貼不得超過國家補貼的50%。
2017年雙積分政策出臺;
而今2月份的退坡新政,堪稱是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新政設置了補貼過渡期,6月11日為過渡期最後截止期限。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車乘用車及客車按照2017年補貼標準的0.7倍進行補貼,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
而在新能源汽車退坡之後,車企巨頭的補助,呈現斷崖式下降態勢。拿比亞迪為例,2015年、2016年分別收到政府補助5.81億元和7.11億元,但在2017年上半年,補助僅只可憐的800萬元。而政府的補助,是要計入財報的,而且影響還相當大。於是乎,比亞迪的財務變臉之路,也逐漸開始。但讓人沒想到的是,今年一季度拿到了6億補助,卻依然擋不住業績暴跌的步伐。
那麼,新能源汽車將就此走向末路嗎?
三、網際網路汽車來襲,汽車行業危機重重
汽車廠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處境艱難:一邊是產能過剩、流通領域矛盾的不斷激化,以及一連串打擊性的召回事件令消費者對其質量、產品和銷售模式的質疑到達了最高點。另一邊,網際網路的野蠻人正在一步步擊碎傳統汽車廠商長久以來建立起來的最堅固的門檻。
2015年是網際網路汽車的元年。一大波網際網路企業高調宣布進軍汽車行業:效仿谷歌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百度,聯手上汽集團打造網際網路汽車的阿里巴巴,以及萬劫不復也要造車的樂視。網際網路公司並不打算涉足重資產和低利潤率的造車領域,而是企圖用軟體、生態系統和人工智慧等技術,掀起新汽車技術和經濟革命。
以大數據、地圖和語音、圖像識別等技術見長的百度,希望用更精準的人機交互、車與車通訊、車與基礎交通設施通訊,再加上雷達、攝像頭、感測器等精密儀器捕捉的車輛數據,讓汽車像人腦一樣的思考。
擅長平臺運作的阿里巴巴,計畫將阿里雲OS植入上汽的自主品牌車型上,並集成阿里通信、導航、音樂等資源,充分挖掘汽車全產業價值。最激進的當屬以娛樂內容起家的樂視,這家網際網路公司希望通過「主導設計和研發、投資或戰略控股核心技術,委託代工廠生產」的方式來打破固有的產研造一體模式,並在純電動汽車上複製「平臺-終端-應用-內容」的生態系統。
今年2月,蘋果內部一個代號為「泰坦」的電動汽車項目的曝光令業界嘩然。據悉,數百名員工加入了「泰坦」計畫。蘋果不僅在汽車行業招兵買馬,同時還會見了全球第三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麥格納國際旗下全資子公司麥格納斯太爾。
谷歌是最早部署汽車行業的網際網路企業。2010年谷歌宣布研發無人駕駛汽車,至今為止,搭載谷歌無人駕駛軟體的測試車型已經累計行駛超過100萬公里。2014年年底,谷歌正式發布其無人駕駛汽車原型,這輛車上沒有方向盤、剎車踏板和油門,只設了啟動和停止按鈕,純電驅動,單次充電續航里程160公里,最高時速40公里。
網際網路企業跨界汽車行業的趨勢可以總結為三個方向:車聯網、電動化和自動駕駛。隨著汽車行業向車聯網甚至是無人駕駛的方向演變,汽車產業的價值重心也隨之下沉,從低利潤率的設計、製造、工程、銷售向擁有強勁市場需求和高附加值的軟體、電子和自動化遷移。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在2011年斷言:軟體通吃世界。現在軟體企業將觸角伸向了封閉保守的汽車行業。
我們不妨大膽假設,今後的汽車將和其他移動終端一樣,由科技企業主導軟體和應用研發,由ODM負責設計和製造,在代工廠組裝。網際網路公司通過向其他整車廠授權操作系統甚至是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來盈利,正如在PC時代微軟和英特爾佔據了桌面電腦行業近九成的利潤,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谷歌通過向手機廠商授權來擴大安卓操作系統的市場一樣。
在對待網際網路公司進軍汽車行業的態度上,汽車公司也呈現出不同的派別。持樂觀開放態度的如雷諾-日產聯盟CEO卡洛斯.戈恩,戈恩對網際網路公司的入場表示歡迎。而在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蔡澈看來,谷歌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更應該研究駕駛途中所產生的需求,而不是考慮去造一輛車。「汽車公司必須理解和網際網路公司的關係,在何種程度上是業務互補、互相依賴還是互相競爭。
作為回擊,整車廠開始加大對車聯網和自動駕駛的研發和投入。有些車企還在矽谷建立實驗室,吸引更多軟體行業人才進來。但它們的改變是漸進式的。比如,在汽車廠商眼中,車輛在實現全自動駕駛之前,必須先經歷高級駕駛輔助功能、半自動駕駛和高度自動駕駛。目前幾乎所有豪華車品牌生產的車型都搭載了包括自適應巡航、前方防撞預警、航道偏離預警和自動緊急剎車等主動安全技術。谷歌對此的回應是:那種使用計算機來輔助駕駛員而不是取代駕駛員的方式是保守和不思進取的,這個行業需要一場更大膽的躍進。
這場躍進還催生了產業鏈的新商機。波士頓諮詢公司的一份報告指出,每輛車上電子部件佔整車成本的比例從2004年的20%增長至2015年的40%。一輛豪華車上裝配了約100個微處理器,處理運行1億多行代碼。這也意味著,零部件廠商除了整車設計和組裝等傳統業務之外,還將把重心放到更賺錢的軟體、電子設備和自動化上。由此也不難解釋蘋果高層為何選擇和麥格納斯太爾秘密會晤。
不可否認,汽車行業的競爭將不再是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的比拚;而是對車載應用、操作界面、雲端服務、人機交互的較量。整車廠的利潤也將從整車銷售、零部件維修保養,轉移到汽車電子和車載軟體上。
顛覆已經來了,儘管表面上速度緩慢,爭議不斷,但一旦當汽車廠商回過神來,頃刻間或許格局已變,主動權已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