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圖)

作者:劉超祺 發表:2018-06-19 10:3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端午節的由來
香港愉景灣的龍舟競渡。(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導言

端午節」是中國以至日本、越南、韓國等東南亞國家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定在每年的皇曆五月初五,與皇曆新年、中秋節和清明節並稱為華人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端」字是「初」、「開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故此,皇曆五月初五名為「端午節」。根據《河圖》,共有10個數字,就是1至10,其中1,3,5,7,9為陽數,2、4、6、8、10為陰數,因此,「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臺灣、近年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韓國都將「端午節」列為法定的公眾假期。

香港

香港自開埠以來,端午節都一直為本港華人大肆慶祝的節日,直至1962年4月,端午節正式訂定為「法定公眾假期」,當日放假一天。在端午節當日,家家普遍都會事先或者在當日購買糉子回家,在端午節當天吃;喜歡游泳的市民會一家大小往沙灘游水,說是:洗過「龍舟水」能辟邪、祛百病;在香港的大埔、沙田、屯門、荃灣、香港仔、維多利亞海港等沿岸地區都有舉行龍舟競渡,在龍舟競渡之前,大會會舉行祭祀儀式,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電視亦會直播部分龍舟競渡的賽事。

香港自1976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Regatta),賽事於每年6月端午節後的星期六和星期日舉行,是最具聲譽的國際性龍舟比賽活動。參賽人數約有5,000人,共400多支龍舟隊伍,參加的龍舟隊伍除了來自香港之外,還有是來自中國大陸、臺灣、澳門、澳洲、加拿大、英國、荷蘭、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杜拜等約15個國家和地區,場面熱鬧。

先秦時期

「端午節」在遠古先秦時期,原本是一個在夏季辟邪、驅除瘟疫、防治有毒害昆蟲、動物的節日。根據學者聞一多所著的《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和其他學者的考究,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的存在。

在遠古先秦時期,皇曆五月初五被視為「惡月惡日」,「惡」是「可惡」的「惡」,劉博士估計應該是從諧音而來,用國語或者普通話說「五月五日」,再用國語或者普通話說「惡月惡日」,便發覺「五月五日」和「惡月惡日」的發音極度相似,所以,自先秦以來的人民因為不吉利的諧音,都視「皇曆五月初五」為「惡月惡日」,一個不吉利、易患病的日子;再者,皇曆五月是「春末初夏」、春天和夏天更替的時節,俗語有所謂「未食五月糉,寒衣不敢送」或者說「未食五月糉,寒衣不入櫳」,在這個「乍熱還涼」的夏日裡,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瘟疫、流行病容易產生和傳播,更會將「皇曆五月初五」視為不吉祥的日子,古代的人為了驅除邪魔、鬼怪、瘟疫、流行病,便在這個號稱「惡月惡日」的「皇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中以劃龍船、賽龍舟和拋糉子入江河來「祭龍神」,並且祭天、祭祖,以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尤其是在吳越(即是當今的江蘇、浙江省)一帶,「祭龍神」的習俗更廣為流傳,吳越的人民更認為他們是「龍的傳人」。

春秋時期

南北朝的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第30節裡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故此,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在皇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是東吳的習俗,是為了紀念被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沒有關係。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因家族在楚國被迫害而投奔吳國,受吳王合閭重用,征伐了楚、齊、晉、越國有功,官拜相國公,吳王夫差繼位之後,對伍子胥「聯齊抗越」的戰略不滿,又聽信了大臣伯否的讒言,將伍子胥賜死,並且在五月初五將伍子胥的屍首投入江中,此後,百姓有感於伍子胥忠心為國之心,就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並視伍子胥為「河神」。

自此,端午節就在「祭龍神」的習俗中加插了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成份,因此,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祭祀被當時人視為「河神」的伍子胥。關於在端午節吃糉子一事,明代盧熊纂(粵音「/dzyn2/」)的《蘇州府志》的記載是這樣子的:「鄉俗午日以糉奉伍大夫,非屈原也。」意思是說:根據東吳地區的俗例,在端午節當日,百姓以糉來供奉的是伍子胥大夫,而並非供奉屈原。

依照文獻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東吳的百姓就已經有在皇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吃糉子、拋糉子入江河來「祭龍神」、和紀念「河神」伍子胥的習俗。

戰國時代

南北朝的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第30節裡記載:「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粵音「覓」)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粵音「接」)以拯之。」講出了,在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當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的事跡。

戰國時期,秦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楚國的忠臣屈原希望聯合齊國來對抗秦國,但是,遭遇「上官大夫」靳(粵音「/gan3/」)尚等大臣的反對,靳尚在楚懷王面前離間屈原,令楚懷王疏遠屈原,調他擔任一個「三閭大夫」的閑職,之後,又將他放逐到遠離朝廷的漢水一帶,但是,被放逐的屈原仍然關心政事,只可惜,滿腔抱負無法施展。西元前313年,秦國派張儀到楚國,遊說楚國與齊國絕交,秦國會把六百里土地送給楚國,屈原勸諫懷王不要上當,但是,楚懷王不聽,當他與齊國斷交之後,就被秦國和其他隣國攻伐,楚懷王知道犯了大錯,急急召回屈原,屈原立刻出使齊國,與齊國再一次結盟,秦王又派張儀勸說靳尚使楚懷王再度背信齊國,楚懷王於是往武關與秦國會盟,結果死在秦國。楚襄王繼位,依然聽信靳尚的姦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遠的地方,屈原雖然長期被放逐,但是,他愛國之情仍然十分重,盡力勸諫楚襄王。西元前278年,秦國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粵音「瑩」)都,一片生靈塗炭,楚國亡,屈原悲痛欲絕,就在這一年的皇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一向受到楚國人民的愛戴,受到他的忠心愛國的觸動,大家都划船去拯救他,即使拯救不到他,也希望找到他的屍體,好好去安葬他,讓他入土為安。當百姓知悉不可能找到屈原,他們就恐怕屈原的屍體被大魚吃了,就用竹筒裝上糯米,做成糉子,划船到江中,將糉子拋入江裡,希望魚兒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身體,能讓屈原保持完屍。古人認為人死後還會有生命,所以,人死後要保持全屍。

屈原投江自盡之後,吳越、荊楚地區的百姓為了悼念屈原的忠心愛國,就將端午節紀念「河神」伍子胥的習俗改為紀念屈原,但是,仍然保留端午節防治疾病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

龍舟競渡習俗

古人會用船隻來送走邪魔、災害,送走災邪的船只會一面出海、一面敲鑼打鼓,場面十分熱鬧,既然是送走邪魔、災害,也就越快送走越好,便發展出在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經做得頗華麗,外形就像今天的中形龍舟,船身窄而長,船頭插上一個龍頭,船尾插上一條龍尾,船身用油彩塗上鱗甲彩紋,船上縛上彩帶、彩結、彩傘、彩旗;龍舟的頭部放置一個大鼓,由一個鼓手敲打,用鼓聲的節奏指揮著齊齊划槳的船員;龍舟的尾部安有一個船舵,由一位船員掌舵,控制龍舟航行的方向;船上更有多名精壯的男丁在龍船兩旁坐下,雙手緊握一支船槳,揮動船槳聽令著鼓聲齊齊划槳,使龍舟急速前進。

到了宋代,在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已十分盛行,競賽前先放鞭炮,競賽時鑼鼓喧天、萬人空巷,擠得岸邊水泄不通,喝采聲此起彼落,場面極為熱鬧、壯觀。

龍舟競渡的意義:一面紀念忠心愛國的屈原,另一面驅走邪魔、災害、病菌、厄運,因此、參加和圍觀的市民都非常投入和雀躍。

吃糉子習俗

在春秋、戰國時代之前,吳越一帶的人民會用竹筒裝上糯米,自製糉子,然後把糉子拋入江河來祭「龍神」,兼且祭天、祭祖,以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國泰民安。直至戰國時代,楚國的忠臣屈原為了表示對楚國的忠心,在皇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人民恐怕他被大魚吃了,就用竹筒裝上糯米,做成糉子,拋入江裡,希望魚兒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身體,好像把糉子拋入江河來祭「龍神」一樣。

在端午節包糉子、食糉子這個習俗一直到了東漢,每逢到了端午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浸糯米、洗糉葉和包糉子,但是,再不會把糉子拋入江河裡去,人民除了自己吃之外,親友之間還互相饋贈,自此,糉子就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流傳至今。

祛病、毒習俗

古人流傳一段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根據林惠珍的著作《端午節五毒動物特展》一書的探究,她認為吳越一帶的老百姓將蛇、蠍子、蜈蚣、蟾蜍(廣東人稱為蛤乸)、壁虎(廣東人稱為檐蛇或四腳蛇)共稱為「五毒」,即是五種含有毒性的昆蟲、動物。每到端午節,人們把蛇、蠍子、蜈蚣、蟾蜍、壁虎這五種含有毒性的昆蟲、動物的彩色剪紙貼在門、窗、牆、炕上,或者縛在孩子的手臂上,以趨吉避凶、驅除病毒。這種做法看似迷信到了一個可笑的地步,但是,根據劉博士的觀點,這種看似迷信的做法在當時一定起到了明顯的效果,否則,這個習俗不會流傳下去,這個做法明顯能夠起到一個提醒、教育的作用,在古時,傳遞訉息並不容易,當時的百姓想到了四周貼上有毒性的昆蟲、動物的圖樣,起到了互相提點的作用,通知大家炎夏來了,病菌、昆蟲都會活躍起來,要大家小心有毒性的昆蟲、動物,防止感染和傳播瘟疫、流行病,百姓甚至將有毒性的昆蟲、動物的圖樣縛在孩子的手臂上,讓孩子更容易辨識這些有毒性的昆蟲、動物的樣子,能夠及時走避。

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合稱為「天中五瑞」,即是上天賜與給人的五種祥瑞之物。在古代的端午節,百姓使用菖蒲、艾草等香草來沐浴、洗頭、洗臉去驅除病菌、瘟疫,稱為「洗百病」,又會將菖蒲、艾草掛在門內外、屋角、堂中等地方去辟邪、趕鬼、驅除瘟疫、病菌,民間就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說法,即是:在清明節插楊柳枝,在端午節插艾草;另外,石榴花的根部可以驅蟲,百姓便把石榴花的根放在房屋內的暗角處和蛇蟲鼠蟻出沒的地方去驅蟲;蒜頭又有濃烈的氣味,百姓便把蒜頭掛在門裡、門外、暗角處等地方去辟邪、趕鬼、驅瘟;有些市民又會用菖蒲製作成劍的形狀,稱為「蒲劍」,可以斬妖、除魔、趕鬼、辟邪和驅除瘟疫,或會製成人形、虎形,稱為「艾人」、「艾虎」,用來辟邪、驅病;有些百姓用菖蒲、艾葉、石榴花、龍船花製成花環、花枝給孩子和女士佩戴,用以提神、驅病。

當今的人可能覺得以前的人迷信,什麼香草治病、驅鬼、辟邪等等,依劉博士看來,前人並非如此迷信。根據考究,古人的病較當今的人輕,況且,以前的草藥在天然的環境下生長,種植時又不受污染,草藥的藥效特強,可以說是藥到病除;當今的人可能覺得現實上是沒有妖魔鬼怪、邪靈、附體等東西,更不需要什麼驅鬼、辟邪的東西,依劉博士所見、所認識,這些妖魔鬼怪、邪靈、附體等東西都真實的存在在「陰間」中,「陰間」是低於人類空間的一層空間,如果人心不正,它們會侵入到人的這個世間來,至今都是這樣,只是人不知道。所以人心要正,俗語有云:「一正壓百邪」,也是千真萬確的。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兩句諺語出自於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著作《楚辭漁夫》,意思是說:整個世道的人都渾濁、道德淪喪,惟獨我屈原一個人保持清高,不受污染;所有的人都喝醉得不分好歹,惟獨我屈原一個人清醒,不行差踏錯、見利忘義。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