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麥產量世界第一,麵食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小麥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中國小麥產量世界第一,麵食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北方地區,人人都吃麵食。但在古代,特別是漢代以前,中國人其實很少吃麵食,種植小麥的也不多。那麼為何漢代以前人們很少吃小麥?這就要從小麥的來歷說起了。
小麥屬於外來物種,最早發源於中東地區。大約在六七千年前傳入中國,在中國西部地區廣泛種植,是羌人等一些西部民族的主要農作物,史載:羌人有麥無穀。但在中原地區,雖然小麥有種植,但很少,普及也很慢。因為中國人屬於粒食民族,喜歡吃米粒、穀粒這種粒食,方法是煮著吃或蒸著吃,小麥不管煮著吃還是蒸著吃口感都不好,人們都不願意吃小麥,南方人主要吃大米,北方人主要吃小米,大米和小米的口感比小麥好多了。人們以稻粟作為主糧,最早的麵條甚至都是粟米麵的。
此外,由於當時還沒有培育出高產小麥,所以當時的小麥產量非常低,也是人們不願意種植和食用小麥的一個原因。直到漢末,磨麵技術從中亞傳到了內地,中國人學會了磨麵和烙餅,聰明的中國人還發明了饅頭和麵條,從此中國從「粒食時代」進入「粉食時代」,小麥才代替黍、粟成為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之一。
中國食麵的習俗是在漢代形成的,這時人們開始把麥磨成麵粉,使麥得到普及。由於黃河流域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宜於種植麥,加之這一時期對麥的加工技術有了迅速提高,所以麥就成為人們喜食的穀物。
漢代人的麵食製法大約是從宮廷中傳開的。古代文獻記載,漢代麵點的品種已相當多,這時的麵點通稱為餅,所以《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餅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即湯餅、蒸餅、胡餅。《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湯官」,湯官是專司皇帝餅食的官,其所供飲食當以餅為主。不過這種餅並非今日北方人食用的燒餅,而是用湯煮的麵食,稱之為「湯餅」。它類似於水煮的揪麵片,是麵條的前身。蒸餅不同於湯餅,它是將水注入麵粉之中調勻,然後發酵,最後做成餅狀蒸熟而成。漢代所食的胡餅,其製作方法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故名胡餅。
漢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月氏人、康居人、安息人等西域胡人不斷內遷,西域的生活習俗諸如食胡餅之俗就傳入中土,並獲得當地人的喜愛,引發了漢人的仿製。《續漢書》說:「漢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胡餅與蒸餅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採用的是爐烤而不是籠蒸的方法,這樣吃起來香脆可口,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