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人文學院主任柯天銘 (Timothy O'Leary) 2015年曾發起靜默遊行,抗議政治打壓學者。(圖片來源:Facebook/Timothy O'Leary)
【看中國2018年7月21日訊】(看中國記者鐘靈綜合報導)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文敏曾批評全國人大侵害香港司法及高度自治,於2015年9月被港大校委會否決任命為副校長,外界普遍相信,與梁振英政府及北京黑手干預有關。當時港大人文學院主任柯天銘(Timothy O'Leary)發起靜默遊行,抗議政治打壓學者。3年將過去,立場新聞專訪即將離開港大的柯天銘,聆聽這名學者對香港的心聲。
港大「限齡」退休制令人才流失
2015年9月,陳文敏被香港大學委會以「沒有博士學位」等理由否決任命為副校長,由於陳曾批評全國人大侵害香港司法及高度自治、被親中人士視為眼中釘、也曾被透露中聯辦表明反對其就任副校長,外界普遍質疑事件與北京政治黑手干預有關。當時柯天銘、陳祖為、何式凝等教授發起靜默遊行,並成立關注組織「港大警覺(HKU Vigilance)」。
3年將過去,柯天銘因香港大學的「限齡」退休制,將在今年7月離開、並赴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人文和語言學院就職。這名51歲、生於愛爾蘭、2001年起在香港大學任教的、長久以來力挺學術自由的外籍教授,將離開香港大學。
柯天銘接受專訪中透露,在國際上,教授是「終身制」,「歐美校園不時有年長教授繼續授課和研究,老年被視為仍能好好發揮的『黃金時間』」,不過香港大學則認為年老的教授就應該退下來,因此教授們一到「限期」,就要與大學校委會商討是否能夠重新獲聘,而新合約的薪酬待遇往往較差。柯天銘也透露,香港大學管理人力資源的方法,是「把表現遜色的『篩走』,留下所謂『高效能』的教員,乃『眼光淺窄』地估量人材價值。」
立場新聞也訪問了「港大警覺」發起人之一的何式凝教授,她表示,學術界的政治打壓很多時候「殺人不見血」。何指出,自己因曾參與雨傘運動和關心政治議題,已上了所謂的「黑名單」,申請資助並不容易。今年60歲何式凝,年初申請續聘兩年教席時的經驗「令人難堪」,她說:「初初是趕走我…我像是begging for the job(乞求工作),每一步都『恰』、要fight(爭取),很是羞辱,要做的也做了。」
香港大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學府,是大英帝國1911年在東亞成立的唯一一間大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不喜政治 為公義走上前線
柯天銘在專訪中表示,「如果命運能選擇,他的首選絕對是埋頭研究,而非搞政治運動。」
2014年雨傘運動開始時,他一開始從一名「觀察者」,到目睹警方清場、拘捕超過500人,柯發表了聲明支持學生,並發表有關公民抗命的演說,當時為他翻譯的,是港大文學院學生、時任學聯秘書長、後來成為雨傘運動領袖之一的周永康。他回憶道:「為何參與?我明白學生們的感受,欣賞他們所做的和持守的原則。他們對公民抗命思考得十分透徹,應如何行動和發聲。」
2015年,前特首梁振英透過任命多名「梁粉」及親中人士作多所大學校董會成員,而港大受到的影響尤其大、任命人數是各大院校中最多。此後,陳文敏的副校長任命被拖延、最後被否決,引起香港大學學生抗議、並衝入校委會會議現場,最終有學生被捕;後來,被稱為有香港「教育界沙皇」、全國政協委員李國章成為港大校委會主席。
柯天銘表示,過去的種種跡象,都令自己感到院校自主和學術自由岌岌可危,於是與幾位教授發起靜默遊行。他透露,並不是所有教授都敢出面支持,也有人說:「你會失去這份工作」,但他從沒後悔過。他透露:「很多人跟我說:我完全支持你們所做的,不過我不能署名支持。有些人是因為性格而不願出面,有人不想與有權勢的人『對著幹』,也有人考慮到要申請研究資助等理由,而不願發聲。」
2015年11月19日,柯天銘與陳祖為、張祺忠教授,作為「改革派」候選人,全數順利當選教職員代表。他曾在臉書表示:「港大老師們的看法很清楚:我們不會容許這裡的核心價值被破壞或被侵蝕。」
中港學術自由差天共地 拒絕「審查」文化
資助是學者維持學術研究的重要命脈,但隨著中港融合,這對學術自由已經構成危機。柯天銘指出,在醫學、自然科學,學者仍可繼續發問而不會踩上「政治敏感地雷」;但在人文社會學科,部分問題可能以因為僭越內地「某些政治敏感界線」,而遭到壓迫。
面對內地的「審查文化」,柯天銘指出,「中港院校在學術自由方面,可謂差天共地。對於港大來說,最重要的是在合作時,制度上有關學術和表達自由的價值,不能出現改變。」不過柯天銘認為,隨著「50年不變」的期限逐步過去,未來10年香港的自由情況會變化很大,學術自由將會受更大壓力。
香港大學前校長、英籍學者馬斐森今年1月透露,自己一開始與港大簽下5年校長合約,在步入第4年任期時,以李國章為首的校委會仍未與自己商討是否續任,最終選擇赴愛丁堡出任校長。
馬斐森接受《南華早報》訪問時披露,港府政要、甚至中聯辦經常要求與自己會面,並對大學提出「自認為應該要做」的意見,使馬斐森任內倍感壓力,馬斐森期望官員政要不要將香港高等教育「過度政治化」。
港大在去年12月隨即舉行校長推薦遴選,以7比4表決,選出舉薦華裔學者張翔成為校長「唯一人選」。而張翔在其候選人建議書中,表明港大應該「主動接觸中央教育部及內地大學,以獲得更多國家級資源」,並提及清華、北大「科研成果出色是源於獲得國家政府大力資助」,得到李國章力挺。馬斐森當時表示,希望張翔接任港大校長後,不要把目光只放在大陸、而是要維持香港大學多元化的國際影響力。
馬斐森(右)任內積極聆聽學生聲音,受到廣泛學生好評,但在校委會及大學管理層中卻是「弱勢聲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柯天銘教授的忠告:保持警覺
柯天銘在專訪最後坦言,自己當初是受哲學吸引而投身學術,而對目前情況,他作出詰問—人性是什麼?為何要講人權?人性本善還是惡?「但這種內省和思考,往往最為極權政府忌諱。」
柯天銘指出,「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裡《申辯篇》(Apologia)中,自稱是社會牛虻(Social gadfly)向權威提出『不方便的問題』...當院校自主受威脅,不單止哲學學者,每個學術界中人也應如牛虻,特別是資深的教員。」
在離開香港前,他給的最後忠告是,及時行動非常重要,尤其是要常對社會現況保持警愓,發現重要價值受壓時,就要行動,「危機常存於社會各個層面。保持警覺十分重要,你必須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