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日中關係慶祝活動在日本往往場面冷清(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看中國2018年8月15日訊】40年前的8月12日,中日兩國締結了《和平友好條約》。40年來兩國經過援助友好、歷史糾紛、領土爭端等關係起伏,日本有分析認為今後兩國關係仍是中美較勁的支點。
在8月12日中日締結《和平友好條約》40週年的日子,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中國總理李克強互通了賀電。安倍電文中稱:「閣下5月的正式訪日對今後日中關係發展極具意義。經過此訪,兩國關係重返了正常發展軌道,我對此甚感欣喜。我愉快地期待著能夠應閣下之邀於年內訪問貴國,並為推動日中關係邁上新階段而舉行富有意義的意見交換。」對兩國關係,安倍指出:「日中兩國共同負有對地區及世界和平與繁榮之重大責任。我希望今後日中兩國繼續攜手、加深合作,為解決地區和世界所面臨的諸多課題作出貢獻,以回應所被寄予的期待。」
日本首相官邸用日、英、漢語公開了雙方賀電全文,李克強在電文中稱:「中方願同日方繼續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各項原則,維護政治基礎,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動中日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我已邀請安倍首相年內訪華,希望早日在北京同你會面。」李克強也回顧了40年來的兩國關係,稱「40年前,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和政治家作出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決斷,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為中日關係樹立了重要里程碑。40年來,中日關係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為地區和世界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謀求新里程碑
在日本,一般預計正籌備9月競選自民黨總裁、爭取連任首相的安倍一旦實現目標,就會盡快與中國敲定訪問日程和細節,以便把訪問作為新政權外交亮點。而安倍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見面時,也會正式邀請習近平訪日,慶賀《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讀賣新聞》8月12日報導說,日中兩國都在探索新時代的第五份政治文件,「如果實現,對安倍來說會是重大的外交成果」。
去年日本開始研究與中國簽署新世紀經濟合作為主的第五份政治文件,並已向中國拋出習近平訪日時簽署的誘餌。8月12日《日本經濟新聞》引述中共消息來源報導,中共黨內6月開始討論日方的建議。報導說,日本政府內有意見認為,習近平鞏固了其體制、安倍也獲連任的話,兩國內政安定局面加上中美關係緊張,正是日本解決東中國海中國單獨開發資源糾紛的契機。但報導同時說,不僅中共內部有主張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主權糾紛會成為第五份文件的重大難題,不必勉強謀求新文件的慎重論,而且日本政府內也有警惕中國會在新文件中記載涉及中國主導國際秩序的條款,日本無論如何難以贊同,所以不要有新文件為好的觀點。
蜜月變戰略
日中外交迄今為止基於1972年9月建交時發表的《聯合聲明》、1978年8月締結的《和平友好條約》、1998年11月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訪日時發表的《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2008年5月前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訪日時簽署的《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四份文件。
從1972年中國領導人毛澤東轉換聯美反蘇(俄羅斯前身蘇聯)的外交政策,與美國的盟國日本也匆匆建交起,到1982年中國首次與日本發生歷史教科書糾紛的10年期間,在日本被廣泛視為日中關係蜜月期。
經過歷史教科書糾紛和1985年日本首相中曽根康弘參拜靖國神社,中日曆史糾紛浮現,1988年《和平友好條約》締結10週年時,兩國僅發行紀念郵票和劇團互訪等。1989年中國鎮壓學生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更令中國形象在日本變壞。
1998年《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週年時,江澤民訪日。因日本不同意在《聯合宣言》中記載類似對韓國明文道歉的文字而引發已載入史冊的「江澤民咆哮」(在東京的記者會上),但基於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江澤民不得不與日本締結友好合作夥伴關係。
2001年起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政的5年間,因小泉每年參拜靖國神社,日中關係惡化,直到2006年安倍首次執政、訪問中國並提出「戰略互惠關係」倡議而舒緩,2008年《和平友好條約》締結30週年時,胡錦濤訪日,簽署了第四份文件。
過河拆橋論
在日本,前兩份文件通常被視為日中政治蜜月文件,尤其《和平友好條約》更是唯一經過兩國立法機關批准的公文,後兩份文件則被視為是中國為經濟發展所簽署的戰略文件。
不過《日本經濟新聞》三天前回顧說,1978年日中締結的《和平友好條約》與中國改革開放有關,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文件。理由是1978年訪日交換經批准的《和平友好條約》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搭乘新幹線時說:「我就感覺好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現在我們正合適坐這樣的車」,回國後鄧小平隨即就在中共11屆3中全會上提出了改革開放設想。
《日經》說,鄧小平需要日本資金和技術推動改革開放,而擱置尖閣諸島主權糾紛。日本也因此響應,提供中國巨額經濟援助等,「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日中合作之舉也不為過」。
六四事件後仍援助中國經濟發展的日本普遍認識到,中國變臉是從2010年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始。日本內閣府每年發表的外交輿論調查中,對中國印象不佳的日本人躍升7成,也是從2010起。《日經》也稱:「中國認為不再需要日本的空氣瀰漫,導致了2012年日本政府把尖閣諸島國有化後,中國激烈地反日行動引發日中關係未曾有過的冷淡。」
習近平外交
當中國自信在經濟上、技術上遲早超越日美時,領導人深知金融管理、科技竊取、山寨文化侷限了「中國夢」。《日經》分析說:「無論好壞,中國留意到自身弱處,認識到不靠日本不能與美國競爭,於是重新構筑對日關係。」
去年柳暗花明的日中關係趨勢今年更鮮明。5月李克強訪日後,7月日本眾議院議長大島理森率團訪中,履行兩國議會交流;8月2日在新加坡出席東亞合作外長會議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日本外相河野太郎罕見地會談後聯合召開記者會;8月10日上海師範大學原定邀請外國60名嘉賓參加的慰安婦問題國際研討會被中國外交部下令取消。
日本共同社客席論說委員岡田充解讀6月下旬習近平在外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所強調的國際化,認為是「從守到攻的轉換」,他指出:「實際來看習近平外交的要點,就是在與美國‘大國外交’同時,重視日本、朝鮮等周邊外交和發展中國家外交」,岡田還認為中美正在展開的貿易戰可能會長期化,「恐怕延續到(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以後的政權」。因為中美貿易戰不僅已顯示與朝鮮、臺灣外交有關,而且還因清華大學去年發表的AI(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突出了AI可轉換軍事用途的國防與經濟不能切割的關係,所以未來的美國領導人要維持美國優勢,就難免採用包含了軍事戰略的貿易戰。
槓桿支點論
共同社前《中國觀察》週刊總編輯阪井臣之助則對今後的日中關係指出,日本一向是中美較量中的「槓桿支點」,他說:「中國反美時就不反日,但這次安倍其實也一樣,如果不是川普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提升進口日本產品的關稅等對盟國不留情的做法,安倍本來也不會去接近中國、去謀求與中國經濟合作。」
雖然安倍訪中和習近平訪日都沒敲定,但阪井相信王毅最近與河野會談時,與一年前板著面孔、挖苦河野的態度判若兩人,已充分表現了習近平轉換對日關係的外交方針。
只不過,日中歷史、領土等政治裂痕不僅照舊,而且日本比1998年、2008年時更警惕中國威脅、更警惕中國霸權。兩國現在甚至已不謀求縮小分歧,只求「有效管控分歧」。中國叫停慰安婦問題研討會、日本報導這一新聞後,多個主流傳媒很快就刪除相關新聞網頁,也許正是兩國管控分歧的默契寫照。
但能否在「管控分歧「的局面下構筑日本謀求純經濟合作關係的新世紀日中關係里程碑,或者構筑中國謀求的包括臺灣問題在內的新政治定義里程碑,日本人對此看法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