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舉考試的場面,黃衣者乃明代皇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小編初次得知這一項歷史事蹟,也是吃了一驚。因為,唐玄宗舉辦了一場規模浩大的科舉考試,結果居然沒有半個人錄取。最令人訝異的是,詩史杜甫居然名落孫山!真相到底是甚麼呢?
唐玄宗改科舉方式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故又稱為李三郎,他是唐朝第九位皇帝,世稱其為唐明皇。玄宗的統治唐朝的時間最久,長達44年,而他的性格果斷又多才多藝。他不僅精通音律與書法,連外貌都是雄偉俊麗,引人矚目。如此才華橫溢的有才君主,連蒐羅人才的方式都很不一般。
ㄈ
高雄鳳山鳳儀書院:科舉考試的號舍。(攝影:乙欣)
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許許多多選拔朝廷官員的制度,其中影響世人深遠、廣受萬民熟知的,莫過於「科舉制度」了。科舉制度對中國的傳統社會與文化是起到了深廣的影響,此政治制度催生出不論門第,僅憑考試而定階層的「士大夫」。從初創到被廢除,科舉制度是經歷過非常多的變革與曲折,而唐玄宗正是對科舉制度做出一番大改革的帝王。
簡略來說,往昔的科舉考試主要是針對寫作與文章的創作內容等層面進行考核,而唐玄宗則是在考核人才的方法中,添加進了關於詩歌的考核。雖然玄宗的這個決定讓很多人困惑,但不容置疑的是,此項考核確實有助於那些善於寫詩歌的人進入官場。當然,更讓一些擅長寫詩之人,亟欲藉由作品來結識官場上的人,以利早點報效國家。寫好詩歌,成了當官的一條路徑。這條仕途亦急促地催促著研磨筆墨之人,快快多創作些好詩篇。後人在探究那一段歷史時,對玄宗這一項新的施政方針,一概判定為:對中國詩歌的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若非在位者的重視、推廣,時人不會如此珍視詩歌,大唐更不可能會順利地催生出如此眾多的大詩人。少了當代朝廷、百姓的珍惜與保存,後人當然就品讀不到這麼多完整又篇篇璀璨奪目的遺世大作了。
可是,這樣一位才華洋溢、懂得重用賢臣、開闢大唐疆土的著名君主,卻在天寶六載的一場科舉考試中,招不到絕佳良材!這一場科舉考試可是玄宗有意締造如同「貞觀之治」般的盛世而用心舉辦的,號稱是唐朝以來規模最浩大的科舉考試呢!莫非除了朝廷命官,在廣大的大唐國域中,盡是乏善可陳、腹篋甚窘之人了麼?其實,這一切都是當朝宰相李林甫在搞鬼。
高雄鳳山鳳儀書院中的科舉考試的流程圖。(攝影:乙欣)
李林甫使詭計失人才
因為李林甫當官以來,惡事幹多了,因此他擔心朝廷若真的招攬了人才,日後自己就會被那些新進官員站出來指責他的罪過。所以,心生惡計的李林甫先對玄宗說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考生恐會擾亂聖聽、不利京都安定,故應先讓各郡縣的長官篩選士子,以利日後推薦真正優秀的士子前來京都。接著在禦史中丞的監督之下,由尚書省複試,真正的有才者才會被選拔出來,最後才能薦呈於皇帝面前。
玄宗不知李林甫想要自行淘汰人才的詭計,居然就授命由他來全權管控這次的科舉。
既然一切盡在掌控中,李林甫這個奸佞自然要好好地「篩選」,以剔除日後可能會對自己不利之人。因此,李林甫制定出最嚴苛的條件,致使眾多的考生紛紛落選,過關之人寥寥無幾。據悉李林甫聽聞某文人素來愛與妻子吵嘴,居然以「多嘴難成事」為由,取消了他的報名資格。
然而,那些幸運獲得「選拔資格」的考生,實際上也沒多好運,因為他們得一一歷經詩、詞、歌等領域的考核,一旦出現小差錯就被淘汰了。這就是為甚麼朝廷在耗費了大量物力、財力的景況下,卻沒有選到半個人才的主因。你說扯不扯?
然而,李林甫身為主宰著國家考試的權力者,他又該怎麼跟玄宗交代呢?
奸臣就是奸臣,當時只見李林甫喜形於色、自信滿滿地對唐玄宗讚嘆道:「皇上聖明!大唐疆域無遺賢,人才通通都已經在官場中,為皇上與朝廷盡才、效忠了!」玄宗聽了這話本該要提出質疑的,誰知,他卻信了。
在這次大規模科舉中,名落孫山最有名者,莫過於受到李林甫奸計而慘透了的杜甫。是的,正是大名鼎鼎,世人皆熟知的詩史--杜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