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們認為,無論中國經濟滯脹還是通縮都是很麻煩的事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1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1月1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1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9%,全年CPI同比漲幅2.1%,為四年來首次突破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創新低。經濟學家們認為,無論中國經濟滯脹還是通縮都是很麻煩的事情。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2018年12月CPI同比上漲1.9%,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5%,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0.9%,並創出2016年9月以來最低水準,當時為0.1%。
數據並顯示,12月CPI環比持平;PPI環比則下降1.0%。2018年全年中國CPI同比上漲2.1%,PPI同比上漲3.5%。
在2018年,不少經濟學家和研究機構預計,中國經濟有可能進入「滯脹」狀態。做出這一判斷的重要依據,就是當年累計有7個月的月度CPI同比漲幅均超過了2%。2018年2月,CPI增速還衝上了2.9%的高點,一度接近3%的「紅線」。當年9月,油價、豬價、菜價均出現上漲,而這是此前幾年都沒有發生過的。
2018年9月15日,《搜狐財經》發表一篇題為《滯脹來臨,普通民眾如何應對?》的文章。文章認為,回看2018年中國實體經濟,大中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所面臨的現實截然不同。大企業受惠於減稅降費、行業壟斷、低成本融資等優勢,依然在擴張兼併。而中小企業則還在遭遇嚴格環保、收緊信用、規範稅收和社保等多重打擊,越發的沒有了經營活力。
在各界普遍預測12月CPI同比增速還會延續此前的慣性,繼續停留在2%以上區間的時候,CPI卻時隔5個月重返「1」的區間。對此,又有研究機構發布預警:中國經濟現階段應警惕通縮回潮!
據《路透社》1月10日報導,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偉認為,考慮到2019年內外需求放緩的壓力較大,因此CPI同比可能再次回落到2%以下,預計在1.8%左右。通脹不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需求放緩才是中國經濟現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結合前期公布的12月份PMI數據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已經從上個月的50.3%快速回落至44.8%的不景氣區間,預計PPI很可能在下月就會重新出現負增長,工業領域的通縮將在時隔兩年後再次出現。
華寶信託宏觀分析師聶文表示,PPI同比增速降至0.9%,說明整個上游價格快速下降,很可能工業領域通縮比大家預想的來得快,本來預計的2020年可能的通縮或提早至2019年。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PPI下行趨勢明顯,2019年不排除再次出現月度負值,工業品通縮有可能幽靈再現,將極大影響上游企業利潤和就業狀況。如果未來緊信用情況不能得到有效緩解,甚至還將延續,那麼,「債務—通縮」風險可能需要進一步引起警惕。
滯脹與通縮
滯脹全稱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又稱為蕭條膨脹或膨脹衰退,在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與高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通俗的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也就是說滯脹是兩個方面,一是滯,即經濟停滯甚至經濟出現回落;二是脹,物價持續上漲。
通縮全稱為通貨緊縮(deflation),是一個與通貨膨脹相反的概念。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民眾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其特徵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