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抗日剿共十大王牌軍(四)第十八軍(看中國原創視頻)
自1924年,蔣介石在廣州黃埔建軍,到國民政府1949年退守臺灣,中華民國國軍英勇奮戰,浴血保衛中華民族。國軍在大陸這25年期間,歷經東征平叛(1925年-1926年2月),北伐統一中國(1926年7月-1928年),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兩次剿共戰爭(1930年-1934年,1946年-1949年),湧現出眾多功勳卓著的王牌軍。
抗日剿共最傑出的國軍王牌軍如下:
第一名:第七十四軍(1937年9月—1949年10月)
代表人物:張靈甫、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余程萬、邱維達、羅幸理
第二名:第七軍(1924年—1952年底)
代表人物:白崇禧、李宗仁、夏威、廖磊、張淦、徐啟明、鍾紀、李本一
第三名:第五軍(1938年11月-1949年)
代表人物:徐庭瑶、杜聿明、戴安瀾、邱清泉、鄭洞國、高吉人
第四名:新一軍(1942年10月——1948年10月)
代表人物:鄭洞國、孫立人、李鴻、劉放吾、潘裕昆
第五名:第十八軍(1930年8月—1956年5月)
代表人物:陳誠、羅卓英、黃維、方天、羅廣文、胡璉、高魁元
編制:3個整旅(師),3萬餘人。後期全美械。
第十八軍是中央軍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屢立戰功的軍隊,也是蔣介石和副總統陳誠所心愛之嫡系王牌軍。十八軍又號稱「土木系」,「土」字代表其骨幹11師,「木」字代表十八軍。「土木系」第十八軍在中原大戰、圍剿紅軍、抗日戰爭和剿共作戰中戰功卓著,在國軍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力,將星閃耀,冠蓋雲集:在大陸湧現出一級上將和參謀總長陳誠一人,空軍總司令周至柔一人,海軍總司令陳誠、桂永清2人,兵團司令黃維、胡璉、羅廣文3人,軍長方天等大約20多人;在臺灣先後湧現出周至柔、桂永清、高魁元、胡璉4位一級上將,周至柔、桂永清、高魁元3位參謀總長,一位聯勤總司令。
1930年,蔣介石領導北伐統一中國後,將總司令部警衛團及曹萬順第17軍等部隊合編為第11師,任命陳誠為師長,羅卓英為副師長。中原大戰後,該師擴編為第十八軍,陳誠晉升軍長,羅卓英晉升副軍長,率部參加對中共紅軍的第3次至第5次圍剿。
1934年,蔣介石調集百萬兵力,對江西和福建的中共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顧祝同出任北路軍總司令,指揮三路大軍,其中陳誠指揮第3路18個師(包括十八軍)進剿紅軍。在顧祝同北路軍、蔣鼎文東路軍的聯合夾擊下,中共紅軍不得不丟棄根據地,開始「萬里長征」逃亡,最後僅剩2萬多殘兵敗將逃到陝北。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羅店爭奪戰空前慘烈。陳誠指揮羅卓英十八軍和74軍等國軍精銳,與日軍第11師團進行了20餘天的激戰,國軍將士拚死不退,血戰肉搏阻敵。最激烈時,十八軍的團級指揮官也參加肉搏戰,日軍每前進一步要付出慘重代價,每天向羅店推進不到3公里。羅店成為中日雙方的「血肉磨坊」,十八軍和74軍皆有出色表現。
此後,十八軍參加了華中地區的多場抗日會戰,巔峰期是胡璉任該軍11師師長期間。
1943年,為防止日軍由長江三峽西侵和拱衛陪都重慶,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和陳誠(後期)指揮鄂西會戰,以方天十八軍胡璉11師守衛石牌要塞。胡璉表示:「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他寫下了遺書要與陣地共存亡,指揮11師孤軍奮戰,展開了大規模白刃戰,用血肉之軀與敵反覆搏殺了1個半月左右,一直堅持到國軍展開全面反擊並擊退日軍為止。胡璉率11師官兵英勇奮戰,為鄂西大捷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媒體宣稱石牌保衛戰是「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因石牌保衛戰的出色表現和戰功,胡璉晉升為十八軍第七任軍長,軍長方天升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
國軍山東剿共作戰示意圖。(看中國視頻製作)
抗戰勝利後,國軍整編,第十八軍被整編為整編11師,胡璉率整編11師參加山東戡亂剿共作戰。1946年9月,在巨野戰役(也稱「龍鳳戰役」)中,胡璉整編第11師和邱清泉第五軍,攻佔山東省菏澤市後,在龍固集和章縫集(也稱「張鳳集」),跟劉伯承、鄧小平中原野戰軍惡戰一場,國共雙方基本上打成平手。整編11師一個團抗擊數倍於己的共軍,堅守章縫集3晝夜,直到劉鄧共軍撤圍。隨後,胡璉率整編第11師於10月佔領巨野和鄆城。
1947年7月,胡璉率整編11師到達沂源縣南麻鎮,在不到半個月時間內,便構築了堅固巧妙的防禦工事。7月中旬,粟裕指揮共軍前來圍攻南麻。胡璉指揮4個團兵力,依托事先構築的防禦工事,頑強抗擊5倍於己的共軍4個縱隊的圍攻6晝夜,消滅共軍大約1萬餘人,一直堅守到整編64師劉鎮湘旅和黃百韜整編25師趕來增援。粟裕對南麻久攻不下,共軍傷亡慘重,而國軍整編64師和黃百韜整編25師已經先後突破了共軍第7縱隊的阻擊防線,粟裕不得不撤圍敗退。
同年9月,在曹縣遭遇戰中,整編11師楊伯濤第11旅在大義集,覃道善第18旅在土山集遭到陳粟共軍5個縱隊的圍攻。胡璉指揮整編11師堅守陣地,頑強抵抗,消滅陳粟共軍4千餘人,自身傷亡3千餘人,一直堅守到邱清泉整編第5師和羅廣文(18軍前任軍長)整編第10師趕到附近增援,粟裕共軍不支敗退。
在南麻、土山集兩戰中,胡璉指揮整編11師以少勝多,兩次重創陳粟共軍,被晉升為擴編後的整編第十八軍軍長,覃道善晉升為副軍長,下轄3个整編師(第11師、第3師、第10師),相當於國軍一個兵團的兵力。
國軍大別山剿共作戰示意圖。(看中國視頻製作)
1947年11月,國防部長白崇禧指揮桂軍、中央軍和川軍精銳,對大別山劉伯承、鄧小平中原野戰軍發起全面進剿,國軍圍追堵截,逼得劉伯承和鄧小平兩次分兵,各率一部分共軍在偏僻山區和鄉村東躲西逃。最戲劇性的一次戰鬥發生在12月中旬。劉伯承率中原野戰軍總指揮部、中共中原局和楊勇一個縱隊,在風雪大霧中,秘密自河南麻城地區向北轉移,走到光山縣北向店附近的村莊何小寨夜宿一晚。天亮時,守衛在該村寨的國民黨整編11師第54團才發現進入村寨的竟然是共軍,於是立即向共軍開火並上報請求增援。白崇禧得知敵情後,當即判斷出在何小寨的共軍絕非一般部隊,很可能是劉伯承的首腦機關,便命令靠近光山的胡璉整編11師、位於羅山(距北向店直線距離約30公里)的羅廣文整編第10師、商城吳紹周整編85師立即趕赴包圍劉伯承的必經之地北向店,要求務必活捉匪首劉伯承並摧毀共軍總指揮部。胡璉奉命後,急率整11師後續主力,一日行軍160公里趕到北向店,指揮11師覃道善所部和羅廣文整編第10師向共軍發起輪番進攻,與共軍激戰到夜晚。共軍楊勇縱隊為掩護劉伯承,拚死抵抗,傷亡慘重。可惜,北向店之戰,最終功虧一簣,「共軍第一悍將」劉伯承率中野共軍總指揮部趁黑夜突出了國軍的包圍圈,連夜北上偷渡淮河逃走。而戰鬥結束時,駐防商城的吳紹周整編85師動作遲緩,甚至尚未趕到北向店參戰(商城距北向店直線距離約65公里)。
1948年6月,胡璉兵團自河南確山北上後,在上蔡跟陳粟華野宋時輪縱隊和劉鄧中野楊勇、陳錫聯兩個縱隊血戰三晝夜,雙方均傷亡慘重,基本打成平手。
據軍統雲南站站長沈醉的回憶錄,國軍戰神白崇禧曾說:國軍中有大將之才者有兩人,一為張淦(桂系第三兵團司令,鋼七軍前任軍長),一為胡璉。
1948年12月,在徐蚌會戰(大陸稱「淮海戰役」)中,以胡璉十八軍為核心主力的第12兵團被圍殲,兵團司令黃維和十八軍副軍長楊伯濤戰敗被俘,兵團副司令兼十八軍軍長胡璉成功突出共軍的重圍。此後,胡璉奉命整訓舊部,編練新軍,於1949年7月重建第12兵團(轄第十八軍、第19軍),胡璉出任兵團司令,高魁元任十八軍軍長。
1949年10月,陳粟共軍葉飛部偷襲金門,福州綏靖公署主任湯恩伯上將任金門戰役(台灣稱「古寧頭戰役」)總指揮,第22兵團司令李良榮任前線作戰總指揮。東南軍政長官陳誠為保台灣安全,經報請時任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批准後,令胡璉率高魁元第十八軍立即趕赴金門增援。此役,胡璉所部協助戰役主力李良榮第22兵團作戰。湯恩伯上將準確判斷出共軍的登陸地點,佈置以適當的克敵制勝措施。在空軍和海軍的支援下,國軍全殲登陸共軍,取得古寧頭(金門)戰役大捷。蔣中正總統給予高度評價:「古寧頭大捷,不僅保住了金門,更保住了臺灣。」
1949年底,胡璉率第12兵團退守臺灣。1955年,第十八軍在臺灣改番號為「第七軍」,隨後此番號取消。
(未完待續)
點擊延伸閱讀 《中國傑出抗日名將 榮膺中美英法二戰勳章(視頻)》
點擊延伸閱讀 《國軍抗日剿共十大王牌軍(一)第七十四軍 第七軍(視頻)》
點擊延伸閱讀 《抗战期间 中国最高统帅部和军事指挥系统(上)》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