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演義小說家所不具備的,因此馮夢龍逐一根據古書和史書,對《列國志傳》作了更正和改訂。(繪圖:志清/看中國)
《東周列國志》是一部長篇歷史章回演義小說,為明代余邵魚、馮夢龍所撰,清代的蔡元放編評。由於馮夢龍和蔡元放都非常強調歷史演義必須忠於史實,所以《東周列國志》的史學價值很高,影響相當大。
《東周列國志》敘寫的史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史記》四部史書,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
(一)余邵魚草創《列國志傳》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重要的歷史時期,列國之間戰爭的故事歷代被人傳誦。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余邵魚根據先代歷史書籍的記述,吸取民間流傳的話本成果,加工寫成《列國志傳》,使列國故事初具規模。全書8卷226則,約28萬字。從商紂起,到秦皇統一天下,較為全面、生動地記載了列國歷史,但其中穿插許多與史實嚴重不符的部分。
(二)馮夢龍依據經史重新編寫、更正、整理 《新列國志》誕生
對於余邵魚草創的《列國志傳》,馮夢龍非常不滿意其中不合史實之處,逐一根據古書和史書作了更正和改訂。對於《列國志傳》中不符合史實的部分,馮夢龍斷然刪去,因此《列國志傳》被大量刪減。
同時,馮夢龍依據經史也對其作了大量補充,許多重要內容被加入。根據專家統計,馮夢龍用了五分之四的篇幅敘春秋五霸之間的事情,用五分之一的內容寫七雄的消長。以五霸七雄為主幹,穿插若干小國的歷史。由此,全書文字從原來的8卷本28萬約字,發展為約76萬字,被可觀道人讚譽為「雅俗之巨覽」。
馮夢龍為了讓讀者相信他的敘述,甚至不惜在小說中穿插考據筆墨,足見馮夢龍對事實真實性的重視。
馮夢龍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後世專家指出,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事實是,馮夢龍對《春秋》做過極為深入的研究,他對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的史實瞭若指掌,特別是對《春秋》義理的深入把握,「他由此產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余邵魚這一類演義小說家所不具備的」。
馮夢龍憑據經史,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形成了《新列國志》一書,共108回,增至76萬字左右,於明末刊行。馮夢龍依據《左傳》、《史記》等書,刪除了舊本《列國志傳》中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故事傳說,同時增添了不少重要內容。在改編中,他還刪去了武王伐紂到西周衰亡這部分內容,集中寫春秋、戰國,即東周的歷史。
根據專家的解讀,「馮夢龍撰《新列國志》也有少量虛構潤色之處,但都限於細節的加工,目的是話正史的簡約為演義的詳細,或使相關情節更為連貫,並不在大局上影響事件的真實性」。「馮夢龍的『添飾』,主要是彌補正史所留下的敘事空白,使之更合情理,而並非對『添飾』本身感興趣。」
專家指出,「馮夢龍編著《新列國志》,一方面是要傳授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是要總結歷史經驗。」「馮夢龍是把《新列國志》當作通俗歷史教材來寫的,他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即不只是客觀準確地敘述政治、軍事史實,而且致力於表達他對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意義的理解,換句話說,即致力於揭示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以期對讀者和社會生活產生影響。」
可觀道人在《新列國志序》中指出,「凡國家之廢興存亡,行事之是非存毀,人品之好醜貞淫,一一臚列,如指諸掌。」
可觀道人再次強調了《新列國志》的史學價值,「若引法為誡,其利益亦與六經諸史相埒,寧惟區區稗官野史資人口吻而已哉?」專家指出,「所謂『法誡』,強調的是與正史功能相同的『資治』的作用,馮夢龍是不屑與通常的『稗官野史』為伍的。」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和婦順。自是萬古不易之理,亦人情至允之論。(繪圖:志清/看中國)
(三)蔡元放進一步編評修改 《東周列國志》廣為流傳
清代乾隆年間,著名文學家蔡元放對《新列國志》又作了一番修改,並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注釋,改名為《東周列國志》,共27卷108回。此書只能說是《新列國志》的評點本,但是近200年來它成了最流行的本子,使《列國志傳》和《新列國志》都鮮為人知了。
蔡元放曾專門寫了一篇《東周列國全志讀法》,主要強調了《東周列國志》的兩個特點:所著的都是真實的事實,有助於讀者瞭解春秋戰國的歷史;所寫的內容於讀者有益,有助於讀者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蔡元放點明:《列國志》「有一件說一件,有一句說一句,連記實事也,記不了那裡還有功夫去添造?故讀《列國志》全要把作正史書看,莫作小說一列看了。」「小說是假的,好做。……可以隨意補截聯絡成文。《列國志》全是實事,便只得一段一段各自分說,沒處可用補截聯絡之巧了。所以文字反不如假的好看,然之就其一段一段之事,看來卻也是絕妙小說。」
蔡元放還指出,「我今所評《列國志》若說是正經書,卻畢竟是小說樣子,子弟也喜去看,不至扞格不入。但要說它是小說,它卻件件都從經傳上來,子弟讀了,便如把一部《春秋》《左傳》《國語》《國策》都讀熟了,豈非快事?」
蔡元放在馮夢龍的《新列國志》的基礎上,修改、整理並最後定名的《東周列國志》,就是這幾百年來流行的通行本。後世專家認為,《東周列國志》的暢銷與長銷,蔡元放功不可沒。
蔡元放寄言讀者,「『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雖是兩句熟話,卻是亙古不易之言。試看《列國志》中,許多君相、卿士、大夫,起初任隋徑遂,不聽好言;及到禍亂已成,身名已敗,卻才思想善言,自羞自恨,已無及了。吾願普天下賢士大夫、讀書學者與良朋密戚,逆耳言來,莫便憤然加怒,且將那言語細細詳味一番,即使其言不是,於己亦無所損。倘事有可疑,理有足采,便可及時補救,免到後來懊悔也。」
蔡元放還指出,「貪人不顧天理,昧卻良心,做上許多壞事,其意不過圖終身受用耳。卻不知壞卻良心,依舊不得受用,枉落千古駡名,有何便宜處?乃前人跌倒,後人偏不曉得把滑,如《列國志》中,亂臣賊子接踵而起,饕餮嗜金,蚺蛇甘鳩,可勝浩歎!」
「『義』、『利』二字,其機甚微,到後來便有天淵之隔。即如臣弑君,子弑父,是天地間非常大變。然原其心,卻不過從「利」上起耳。若肯將名位富貴看得輕,便自然沒有此事了。」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和婦順。自是萬古不易之理,亦人情至允之論。然聖人教人,只是自盡。為人父者,只是自盡其慈,不必因慈而遂責子之孝。為子者亦只是自盡其孝,不可因孝而望父之慈。推之君臣、兄弟、夫婦,都是一般。便自然不至有人倫之變了。《列國志》中許多人倫之變,總由望於人者深耳。」
「父以慈而責孝,子以孝而望慈,已是不可;況又有父不慈而專責子之孝,子不孝而專望父之慈。君臣、兄弟、夫婦間,總不自盡,一味責人,豈不可笑。居心如此,安得不做出把戲來。然世又偏多此一輩人,可歎也。」
「為善難而為惡易,故常親善人,未必便善;而不與善者處,便容容易易走入邪徑。」
「聖人之書,善惡並存,但取善足以為勸,惡足以為戒而已。」
「若《列國志》之善惡施報,皆一本於古經書,真所謂善足以為勸,惡足以為戒者,又何嫌於驕奢淫逸、喪心蔑理也哉!《列國志》是一部勸懲之書,只看他忠奸厚薄無有不報,即不報之於身,子孫也終究逃不過。真是有益世道人心不小。」
「他書亦講報應,亦欲勸懲,但他書勸懲多是寓言。惟《列國志》中,件件皆是實事,則其勸懲為更切也。」
(四)《東周列國志》的大概內容
《東周列國志》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東周列國爭霸稱雄的事蹟。內容涵蓋春秋、戰國時代約五百餘年的東周時期歷史,包含春秋五霸、吳越之爭以及戰國七雄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
全書以古代著名史籍《左傳》、《國語》、《戰國策》和《史記》作為基本敘寫依據,把曲折動人而又紛繁複雜的東周歷史很有條理地貫穿起來,在語言上也比閱讀史籍原著更為流暢明快。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作者以西周由盛而衰的大背景為引子,以「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為主線,敘寫到六國、秦,最後天下統一。《東周列國志》敘寫了春秋戰國許多寓意深刻、可歌可泣、生動有趣的歷史事件。
參考資料:
1.《東周列國志》(注釋本)
2.《〈東周列國志〉前言》,崇文書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