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艾條在穴位上懸灸,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病作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很快就要入伏了,又到了每年一次貼三伏貼的時間了。三伏貼主要是在頭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用中藥貼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達到治療疾病的目地。
三伏貼屬於冬病夏治的範疇,為什麼冬病能夠夏天治療呢?冬天天寒地凍,陽氣潛藏,寒氣當令。此時人體一些寒性疾病,比如哮喘、老慢支、蕁麻疹、寒痺病等就會加重。到了夏天,隨之自然界陽氣的隆盛,人體的陽氣也隨之相應,此時那些寒性的疾病就在陽氣的作用下得到了暫時的緩解。
為什麼在三伏天治療呢?三伏的伏呢,收斂的意思,表示陽氣由盛極開始轉衰。中醫認為陽極必陰,陰極必陽,在陽氣開始轉衰的時候,人體的陽氣也達到了極點。此時陽氣雖然可以暫時克制體內的寒氣,但是因為正氣不足以排出寒氣,所以疾病只是暫時的被壓制,沒有消失,所以疾病潛伏起來了。而且此時沉寒也都隨著陽氣浮於體表,如果此時藉助溫熱藥物貼敷在背部腧穴可以進一步扶助陽氣,達到排寒、固本的目地。這屬於《黃帝內經》中說的「春夏養陽」的範疇。
三伏貼最早見於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當時主要用來治療寒性的哮喘病。現在一般用來治療寒性的呼吸系統疾病和一些過敏性疾病為主,如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容易感冒、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皮膚病。因為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病多從肺論治。當然現在也有人用來治療寒痺等疾病,叫老寒腿,或者關節炎等,但是選用的藥物和穴位要有所不同。
一般情況使用的中藥主要有:甘遂、白芥子、細辛、延胡索、丁香、薑汁等,辛溫、逐痰、溫陽、通絡的藥物。選用的穴位主要有大椎、定喘、大杼、風門、肺俞、膏肓、心俞、膈俞、脾俞、厥陰俞、腎俞等背俞穴位,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辯證選取3~5個穴位。中醫認為人體的腹面屬於陰,後背屬於陽,所以選取後背的腧穴也有溫陽的作用。而且中醫理論講五臟病行於陽,六腑病行於陰,對於一些在五臟深層的疾病,取背俞穴是非常有道理的。當然如果沒有條件做藥物貼敷,用艾條在上述穴位上懸灸,也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因為從本質上來說,用這些刺激性藥物貼敷在穴位的方法叫做天灸,屬於灸法的一種。
三伏貼藉助了天時的力量,順應了陽氣的升發,所以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當然平時如果注意夏天少吃冷飲冷食,少吹空調,適時的增加衣物,減少陽氣的損耗,人體元氣充足,人體就會少生病,也就不用你貼三伏貼了。
作者簡介:肖川為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學碩士畢業,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治醫師,有十幾年中醫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