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白蛇傳三主角的形象。從左至右:許仙、白娘子、小青。(圖片來源:維持百科)
去年我寫了《談京劇「南界關」的傳承》一文,有的讀者在評論欄留言,希望我再多介紹一些京劇知識。這次就再寫一點京劇常識。
以前我寫的文章中曾經談到,教育是人類文明社會的基礎。說到京劇藝術教育,也曾提到尚小雲在1937年辦《榮春社》科班的事。這次為了普及京劇常識,談談比《榮春社》辦的更早,桃李滿天下的《富連成》科班。
京劇誕生於北京,鼎盛時期是在清朝同治年間到光緒年間。早期的京劇傳承,是靠師父帶徒弟,口傳身教。京劇演員行當分為生、旦、淨、醜、末。不論哪一行當,學習京劇藝術要從兒童時期開始。家長選擇適合孩子承傳條件的某一行當和流派,帶著孩子去拜師,師父收徒後,由師父單獨在家裡傳授技藝。而到清末民初時,現代普通學校教育興起。京劇科班是京劇教育的,介於私家傳藝和正規戲劇學校之間的一個過度階段。中國最早的戲劇學校是1919年創辦的南通伶工學校,最正規的戲校是焦菊隱在1930年創辦的中華戲劇學校,此時已經可以招女子學戲。
什麼是京劇科班?京劇科班,是由戲班子辦的集體學藝的教育機構。所謂「科」,即品類、等級之意。清朝的科班只允許男生入科班學藝,學制一般七年。兒童進科班學藝,是怎麼錄取呢?必須經過考察、「寫字」。考察就是由科班教師和琴師面試,觀察相貌、身材,測試嗓音,詢問資質,就是通過會話,判斷學生是否聰穎,是不是一塊「戲料」。考察合格,科班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簽訂契約(保證書),家長要保證學生遵守契約,學生要遵守「學規」(訓詞),這個簽約手續俗稱「寫字」。「寫字」後才算正式收科。學生入班後叫「坐科」,衣食由科班免費供給,每日還發給點心錢。「坐科」的學生由科班社長、教師,根據學生的資質,決定他學習生、旦、淨、醜、末,哪一門行當。但是,不論學哪一門,都必須學習武功。
「坐科」學生要天天煉功。文行(hang)要吊嗓子學戲,武生要練武功。學生背熟戲詞後才能「上口」,即學習韻白、學唱腔、練身段、排地位。這需要教師口傳身教,學生要刻苦學練。等完全熟練後才能「響排」,就是不穿戲裝,用鑼鼓、胡琴伴奏演練。等到教師認為可以了就「彩排」,「彩排」就是穿上戲裝,一切按照上臺演出一樣排練。最後就可以上臺演戲了。學生能登臺演出了,科班就分給一齣戲的酬金。科班學生學藝畢業離開科班,叫「出科」,「出科」後就可以自己搭班演戲。
《富連成》科班是創辦較早的、規模最大的、維持時間最長的一個科班。他的前身是在1904年建立的《喜連成》科班。是以集體教學的形式來傳授京劇藝術的。
《喜連成》由牛子厚出資,由葉春善創辦。牛子厚名秉坤,字子厚,祖籍山西省,他出生在吉林。世代經商,到他這一代已經成為北方四大家族之一。他是一個熱愛戲曲藝術的人,從十幾歲就學會笙、管、笛、簫樂器,尤其愛京劇,並熟練掌握京劇文武場面。他為了宏傳京劇,曾經出資在長春建立了一個戲園子,請北京《四喜班》到東北演出。因此結識了京劇藝人葉春善。
葉春善,字鑒貞,祖籍安徽,其父葉坤榮是《四喜班》的臺柱子,演淨角。葉春善自幼學老生,曾在小榮春科班與楊小樓一起學藝,出科後,在《四喜班》、《福壽班》工老生。他是個「六場通透」的人才,即也會旦、淨、醜、末,也會文、武場面。
早在1901年,牛子厚表示,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使京劇能延續後繼有人,由他出資,請葉春善辦科班,葉一再謝絕。到1904年他見牛子厚盛情難卻,便答應下來,回北平後他在琉璃廠買了一所房子,收了六個無家可歸的孤兒做學生,開始籌備辦科班。
大家知道,清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了北京,戲園子不開張,許多藝人不演戲改做其他營生。葉春善自己去當拉煤夥計掙錢,做為學生的伙食費,他的家人為學生做飯,教戲由他一人承擔。自1904年至1905年葉春善在宣武門外前鐵廠7號租了20間房,招收十幾個徒弟,才正式打出《喜連成》科班的名稱。到1905年,第一科已經達到50多個學生。
科班的名稱,取自於牛子厚三個兒子的名字,因牛子厚三個兒子叫喜貴、連貴、成貴,故科班名叫《喜連成》。這六個孤兒是第一科學生,取藝名以喜字為頭,故叫雷喜福、武喜永、趙喜魁、趙喜貞、陸喜明、陸喜才。他們之後進來的第一科學生藝名都有個「喜」字。
1905年學生已經能隨班在廣和樓演戲,並且挑帘即紅,天天滿座,從此《喜連成》科班在京城出了名。在科學生登臺演戲,既是藝術實踐,也能為科班掙得維持辦班的必要經費。
自1906年以後《喜連成》科班就接連在廣和樓演出,後來又在廣德樓吉祥等劇院演出。到葉盛章挑班時,《富連成》又在華樂演出。當時的廣和樓是個茶戲樓,觀眾邊喝茶,邊聽戲。
廣和樓是北京最早的戲園子,在前門外肉市街,建於明末,曾經叫查家茶樓。1912年《富連成》科班與廣和樓簽訂長期合同,直到1915年才遷到廣德樓演出。說到廣和樓,它在京劇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清末民初,有許多名演員在此演出過,如譚鑫培、王瑤卿、楊小樓等。
「喜連成」開班時,牛子厚匯給葉春善的經費,只用了一部分,其他暫存銀行,以備後用。後來又招了30多徒弟,學生多了,就又聘請了肖長華、宋起山、蘇雨卿等為教師。這時梅蘭芳、麒麟童(周信芳)等藝人來搭班學藝。此後又擴充師資和學生,學生已經達到73人,原來房子不夠用,就又租了前鐵廠8號院的20間房。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遇到「丁國服」,就是因光緒、慈禧先後去世,舉國戴孝,停止娛樂。不能演戲,科班一度陷入困難。開禁後又繼續發展。
1912年值清末民初之交,時局動盪,市面蕭條,牛子厚無力兼顧科班,科班也有了債務。牛子厚欲將科班贈給葉春善,葉春善堅決推讓不收。葉就給牛子厚出主意,讓他將科班轉讓給有經濟實力的瀋玉亭、瀋仁山兄弟。
瀋家接手後,替《喜連成》科班還清了債務,又給科班增加了經費,使科班能繼續辦下去。此時就改名《富連成》科班。1912年以後遷址到北柳巷。隨著科班規模的不斷擴大,到1921年,由瀋家出資在虎坊橋買了一座兩進的四合院,有40多間房,於是《富連成》科班遷址到虎坊橋辦學,這個地址就在在紀曉嵐故居對面。
從《喜連成》科班到《富連成》科班,一直是肖長華任總教習,相當於今日普通學校的教務長,同時他也擔任編戲、教戲,他是一個「六場通透」的、德高望重的京劇教育家,也是優秀的丑角演員,我很喜歡看他的戲。科班班主,相當於今日學校校長。「富連成」時班主是瀋仁山、瀋秀水,實際是葉春善管理。1935年葉春善去世,由葉春善的長子葉龍章繼任。給《富連成》科班編劇的有景孤血、翁偶虹等。肖長華也曾改編三國戲,讓學生演出。
1935年尚小雲到《富連成》科班協助教戲。1936年又購置虎坊橋路北45號為科班用。就是今日的晉陽飯莊。在這年,梅蘭芳又到《富連成》科班招受了正在科班學習的李世芳等幾個學生為他的弟子。李世芳當時還沒出科,就被人們稱為小梅蘭芳。
1942年《富連成》科班在華樂戲院排演時,隔壁長春藥堂失火,導致華樂戲院燒燬,《富連成》科班的全部戲裝和道具全部被大火吞沒,損失30餘萬,經打官司,僅獲賠10萬元。
1946年以後科班辦學更為艱難,因戰亂,北京百業凋零。到1947年以後,百姓糧食都發生危機,戲院停演,京城不少科班已經停辦。《富連成》科班一直辦到1948年才解散。
從《喜連成》科班到《富連成》科班前後經歷44年,辦了八科,即「喜、連、富、盛、世、元、韻、慶」八科,共培養京劇人才七、八百人。最後一科的學生剛進班,就因時局變化,經費困難辦不下去了,這最後一科學生就轉到了尚小雲辦的《榮春社》繼續學習。
這個京劇科班培養出很多名演員,如雷喜福、候喜瑞、馬連良、于連泉(筱翠花)、馬富錄、譚富英、茹富惠、裘盛戎、葉盛蘭、蕭盛瑩、孫盛武、袁世海、李世芳、毛世來、譚元壽、紀昀蘭、葉慶先等。讀者可以從他們的藝名中間一個字,分辨出他是在哪一科出科的。例如淨角候喜瑞,是第一科的,生角馬連良是第二科的,生角譚富英是第三科的,淨角裘盛戎是第四科的,淨角袁世海是第五科的,生角譚元壽是第六科的,旦角紀昀蘭是第七科的等等。
自1906年先後在這個科班搭班學藝並演出的藝人有梅蘭芳、周信芳、曹小鳳、姚佩蘭、貫大元、高百歲、九齡童等。
在這個科班任教的京劇教育家有肖長華、雷喜福、候喜瑞、王連平、于連泉、蕭連芳、貫大元、孫盛文等。
後來,這個科班的有些出科弟子,在社會上發展有成就後,將京劇傳承作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到戲劇院校授課,傳授經驗、技藝,如袁世海、譚元壽、茹元俊、王世續等。
《富連成》科班以後的京劇院校,學習的知識更廣泛,很多著名的戲曲藝術家,戲劇教育家、戲劇論理家也被邀請到學校講學。
《富連成》科班治學嚴謹、有方,學生有「學規」,有「四要四戒」,教職員工有「治學十則」。
「四要四戒」是:「要養身體、要遵教訓、要學技藝、要保名譽;同時要戒拋棄光陰、戒貪圖小利、戒菸酒賭博、戒亂交朋友」。
「治學十則」是:「同心協力、不謀私利、以師為基、嚴格選材、歸行(hang)歸路、以大帶小、因材施教、嚴打底工、遵守班規、大量實踐」。
《富連成》科班的教育經驗,尤其是重視基礎教育、重視道德教育,因材施教、勤於實踐,都是值得現在的教育工作者繼承和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