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一百二十歲時,終於得道,乘龍升天。(手繪插畫:Winnie Wang/看中國)
《莊子》中有則寓言:黃帝在崑崙山遊玩,返回後發現玄珠(比喻「道」)丟了。黃帝為什麼在此時丟失玄珠呢?為什麼他派遣智慧的「知」去尋找也找不到,派明察秋毫的離朱出去也找不到,派能言善辯的吃詬出去也找不到,而派沒有智慧、無明目、不善言辭的像罔出去,卻找回來了呢?最後他找到的玄珠和丟失的玄珠有什麼不一樣嗎?
「玄珠」在道家被比喻為形上本體之道,即「道之本」。黃帝一生有兩次向廣成子問「道」。第一次,黃帝為尋求治國之道,前往崆峒山拜訪廣成子。廣成子騎鶴顯現在虛空,指點黃帝:「沒有見積雲就想下雨,不到秋天就想草木黃落,怎能談道呢?」說畢,駕鶴隱入雲霞中。此時,廣成子已經給了黃帝一顆玄珠「道法自然」。
黃帝悟性極高,掌握了玄珠在人世間的一些用法「道之用」,懂得治理國家要合乎自然規律,順應民心。於是,他推算曆法,創醫學、天文,興文字,制樂器、陶器、刀箭,造宮室、祀廟、舟船;推廣五穀播種、果蔬種植、禽獸飼養……以德治國,最後垂衣而治。
黃帝在崑崙山有一座壯麗的行宮,四周圍著白玉欄杆。行宮裡種著珍奇的植物,如高達四丈的大稻子、琅玕樹、不死樹等,也有鳳凰、鸞鳥等神禽,還有數不清的奇珍異寳,一副仙家氣派。那裡還有「稍割牛」、「視肉」、「無損獸」等動物,只要割下一塊肉,很快又會再長出來,食之不盡。生活在這裡的人,雖然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但生命還是有限的,還要六道輪迴。
一次,黃帝登臨崑崙仙山,在行宮遊賞時想起廣成子,嚮往那長生不老之道,也就是想得到「道之本」,即瞭解玄珠的真面目。他這念頭一出,玄珠就「丟失」了。他只有忘掉「道之用」,才能找到「道之本」。
那時間來說,人們知道日落日出、春夏秋冬是時間在起作用;植物的生長、人體的衰老、物品的陳舊、社會的興衰等等是時間的造化;物體運行的速度、食物的保質期等等,我們人類空間的一切都與時間有關。可是,誰見過「時間」長啥樣?真正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的瞭解僅限於「時間之用」。
正如《莊子》中的寓言所說的,黃帝發現玄珠丟了,派才智超群的「智」,視力極好的「離朱」,聞聲辯言的「吃詬」去尋找「道」(玄珠),都找不到。那當然找不到「道」啦!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人活在世上,都在追求五官和心意的滿足與刺激。用充滿人欲的眼睛、耳朵、思想意識,怎麼能見到「道之本」呢?過去有一些道士,修煉時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耳朵搞聾,他就是不想讓世俗的東西通過五官來污染純淨的內心,影響修煉。
黃帝在100歲時,第二次向廣成子問道。他獨自一人爬崆峒山,鞋磨穿了、腳磨破了,寸步難行時、以膝代步;爬上山時,膝破血流。黃帝拜見廣成子,請教長生之道。廣成子緩緩答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將守形,形乃長生。」黃帝聽了,字字入心,頓覺豁然開朗,明白了如何找到玄珠(如何修道)。
黃帝下山後,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漸漸做到像《莊子》寓言中的像罔那樣,對世俗中的一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一百二十歲時,黃帝終於得道,乘龍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