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圖片來源:TIMOTHY A. CLARY/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據《國家利益》網站報導,中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成功崛起,使北京得以推動與美國政治經濟自由秩序背道而馳的議程。中國不再是一個要崛起的大國,而是與美國一道爭取最大程度地提高安全性和全球影響力的競爭對手。同時,美國仍因國內政治分化和曠日持久的對外戰爭而分心。在國際事物上,美國的缺乏參與和中國積極參與對全球秩序意味著什麼?
這裡要探討的是中國侵略性的野心和強制性的經濟外交。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如果中國明天將坦克車開入香港以平息持續的民主抗議活動,國際社會將如何應對?美國能為中國畫紅線嗎?
華盛頓對世界事務的分心和冷漠,使中國和其他國家在全球舞台上奉行專制的政策。此外,北京在過去20年中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實現了在國際體系內實現變革所必需的關鍵戰略合作夥伴數量。與這些國家一道,諸如上海合作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一帶一路」倡議(BRI)之類的以中國為中心的倡議,中國正在通過積累結構性力量來推動處理世界事務的新劇本。
中國對結構性力量的追求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成為全球規則的塑造者,並力圖影響國際體系。為了實現這一雄心壯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內提出了振興民族復興的議程,其中強調了中國的領導地位,並極力推動「一帶一路」。2013年首次推出時,「一帶一路」是作為良性基礎設施連接項目嚮往推廣的。但是,本來這不是要進行無私的服務。從事「一帶一路」項目的政府官員私下承認,他們預計將在巴基斯坦損失80%的投資,在緬甸損失50%,在中亞損失30%。北京對陷入困境的經濟體進行的不明智的經濟投資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比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意義更大。「一帶一路」倡議的短期目標是確保中國獲得貿易路線和原材料。但是,從長遠來看,北京的目標是爭取議價地位。隨著各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它們為在經濟上依賴中國的全球衛星網路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這使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的提升霸權。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在增強中國的結構性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二十一世紀,所謂的結構性力量是指控制全球主要樞紐中的政治和經濟機構,以及維持對技術知識和通訊手段的控制能力。因此,霸權不僅僅是塑造規則。它實際上具有足夠的結構能力,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塑造系統。
儘管美國保留了大部分結構性權力,尤其是對國際信貸和金融制度的控制以及對技術傳播的影響,但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有可能超過美國的領導地位。在持續的貿易戰或華為在歐洲開發5G技術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追求結構性力量和塑造規則的能力是新的大國競爭的象徵。在美國繼續制定完全以軍事安全為重點的人工智慧(AI)戰略的同時,中國也在通過民政部門積極推行AI計畫。北京致力於在2030年之前成為全球技術領導者,在軍事上以及在經濟上與華盛頓抗衡。當前,美國尚未採取最佳行動方針來捍衛其全球地位。
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冷漠給了中國可乘之機。隨著結構能力的增強,中國能夠傳播一種新的世界政治的手段,這是一種明顯的威權主義變體。
威權秩序的興起?
1945年美國成為最強大的大國時,哈里.杜魯門總統決心建立一個自由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但是,今天中國的軌跡是完全不同的。
這種新生的專制全球秩序的核心是什麼?習近平聲稱將實行「仁慈的專制政權」,而以中國為首的國際體系將預先確立的民主價值觀換成地緣政治利益。
一些犯罪行為正在中國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浮出水面,如香港的民主抗議,新疆維吾爾族穆斯林的拘留營,以及新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
在國際方面,中國的債務外交戰略實際上導致了實力較弱的國家的不穩定。2019年9月,北京與德黑蘭簽署了一項全面協議,通過取消對伊朗的制裁直接挑戰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目標。根據新協議,北京同意投資2800億美元發展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和石化行業。這樣,北京的經濟舉措無疑是中國獲得戰略優勢和增加結構性實力的方式。
通過任何重大的系統更改都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要到2049年才能完成,該項目的真正影響尚未可完全確定。由於美國外交政策仍然陷於國內政治兩極分化和姿態政治中,沒有明確的戰略就會陷入困境。為了使美國免於其自身的緊縮政策,我們需要一個連貫的議程,該議程應優先考慮美國的主導地位,而不是追求適得其反的戰爭,美國需要重新確定自己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