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寓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元宵節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也稱「元夕節」,又名「燈節」或「燈夕」。
按照中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
元宵與湯圓
說到元宵節,就不能不提到「元宵」。元宵又名湯圓、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於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
元宵節吃元宵,民間相傳,這種食品最早是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我們知道中國有南「湯圓」北「元宵」的說法。那麼,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在哪裡呢?
其實湯圓跟元宵的區別只在於大小和製作方法的不同,在口感也有差異。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用包餃子一樣的做法,再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稱之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則稱之為「元宵」。
此外,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於元宵節的傳說,就是到了近代也有一個關於「元宵」和「湯圓」的有趣故事,而且跟袁世凱有關係哦!
在民間流傳著一個袁世凱與「元宵」的傳說。(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袁世凱怕「元宵」
話說,北京有一家百年老字號河南菜館「厚德福」,開張於1902年,清光緒28年。厚德福除了河南菜做得好,還有元宵等小吃也很有名。他們不只在飯館裡賣,還會把元宵小吃擺在外面賣,派夥計大聲吆喝,聲音洪亮,老遠就能聽見。這一叫賣也成了厚德福的傳統特色。
1916年,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將民國五年改為「洪憲元年」。2月17日元宵節當天,袁世凱在家坐不住,換了便裝想去厚德福。還沒到厚德福呢,遠遠他就聽見隨著冷風而來的吆喝聲:「元……宵,元……宵」。他越聽越不是滋味:元宵、元宵,那不是「袁消、袁消」嗎?如此多不吉利啊!
於是袁世凱下令全國,慶賀元宵節,民間吃「元宵」要改為吃「湯圓」,任何人不准再說「元宵」。
結果過不了多久,袁世凱就被迫取消帝制,登基僅83天,便於1916年6月6日病逝,真的「袁消」了。於是,一首歌謠在京城流行開來:
大總統,洪憲年,
正月十五吃湯圓。
湯圓元宵一個娘,
洪憲皇帝命不長!
後來還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
「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據《中華竹枝詞·北京》,民國時署名「黍谷山樵」的《首都雜詠·元宵》竹枝詞也提及此事:
「才看沉底倏來漂,燈夕家家用力搖。賣去大呼一子兩,時當洪憲怕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寓意。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在這正月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寄託了對溫暖春天的渴望和對光明未來的期盼。
責任編輯:夏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