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廂車為甚麼沒有後雨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相信大家對汽車雨刷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在下雨時,雨刷能讓駕駛看清路況,不致因為視線模糊而發生交通事故,害人害己。
因此雨刷對汽車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下雨天開車沒有啟動雨刷,就像人蒙上眼鏡走路,雨刷的重要性不亞於汽車上的輪胎和車燈。
既然雨刷是汽車上的重要部件,能清除掉擋風玻璃上遮擋視線的雨雪或者塵土,或許有人覺的雨刷是不起眼的部件,但它卻是不可或缺的。當它在雨雪天裡不停搖擺的同時,也保障了行車安全。
在19世紀末第一輛汽車誕生後,到20世紀初才發明了車用雨刷。那麼相信有人會感到好奇:在這幾十年裡,下雨開車是怎麼解決雨水擋住視線這個問題的?
答案也很簡單,最早的汽車因為速度慢,所以只有簡單的車棚,沒有擋風玻璃。但因為車棚只能擋一部分的雨水,所以那時下雨開車會穿雨衣。
隨著汽車的發展,車速變快了,為了擋風就會給汽車裝上了擋風玻璃,只是一遇到下雨,擋風玻璃上的雨水就會遮擋視線。當時人們會用洋蔥和胡蘿蔔製成混合液體塗在玻璃上,可惜也沒有什麼效果。
在1900年初,一位美國女士在雨天駕車時,由於視線模糊,不但撞傷了一位行人,她自己也受傷了。為了避免這類意外的發生,她從電車司機用手擦擋風玻璃上的雨雪得到靈感,發明了一款手動金屬桿橡膠條雨刷。
不過因為這種雨刷要邊開車邊搖,又累又不安全,所以後來有公司發明了用馬達驅動的自動雨刷,也在1920年後成為所有汽車的基本配置。
雨刷在1920年後成為所有汽車的基本配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雨刷形式
常見的雨刷設計有平行式、交叉式、單臂式、對開式,一般常用的為平行式,對開式由於會在玻璃上留下三角形,所以一些有強迫症的人通常不太喜歡。
而一長一短也是常見的搭配方式,長的雨刷負責駕駛者一面,短的雨刷則負責副駕駛那一面。除了以上幾種類型外,雨刷還區分為有骨雨刷和無骨雨刷,無骨雨刷就是只有一個支撐點,是長條形帶有平順的弧度;有骨雨刷是由多個支撐點(骨架結構)均勻分佈支撐雨刷。
雨刷主要是由橡膠組成,因為長期暴露在外,所以會老化變硬,久了就會影響刮雨效果,有骨雨刷則是由橡膠條,金屬架,導流板,高強度不鏽鋼片,卡扣組成。
關於雨刷的老化問題,一般來說一年左右就需要更換,但也沒有一定的標準,主要還是看雨刷使用情況和質量,只要感覺刮水沒那麼順暢,影響到開車了,就要更換了。
那麼不知道有沒有讀者發現到,三廂車幾乎都是沒有後雨刷,這是為什麼呢?
所謂的三廂車,指的是汽車的發動機室、駕乘室、行李箱是相對獨立的。三廂車看起來大器穩重,一般是4門5座設計,比較適合商務和家用,也是最常見的車身形式。
其實三廂車不安裝後雨刷是有原因的,現在的車子為了降低風阻多採流線設計,這種設計在行車過程中會因車身形狀不同,而使空氣對車身的作用不同。
對於兩廂車來說,因為車身後沒有尾箱設計,那麼車子行駛時,車頭會將空氣衝開,被分開的空氣會隨著車身向後流動,在車尾的後備箱形成一塊真空區。這時向後流動的灰塵和雜物受到壓力,會向真空區流動,就會黏在後玻璃上,對兩廂車來說後箱雨刷器就是必須要有的了,
而三廂車因為尾箱太大,在車尾產生的真空區是在離後車玻璃較遠的後備箱,所以後車玻璃就不容易有灰塵,也就不需要了。
雨刷也不是只在汽車上使用,在速度更快的飛機和高鐵上也會安裝。飛機上的雨刷也只是在起降的時候使用,飛機在巡航時都是靠雷達確認航線,還有就是飛機巡航是在大氣平流層,而雨水都形成在平流層下面的對流層,所以飛機巡航時不會遇到雨水。
雨刷現在也是越做越小,不知大家有沒注意到,甚至有些攝像頭上都帶有小雨刷了呢。
看完本文,不知大家對雨刷有沒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