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得住的人,終將閃閃發光。(圖片來源:Adobe stock)
【01】坐得住的人,一事精緻,便能動人
蘇聯科學家尤比契夫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攝影師給他拍照時,他開了句玩笑:「要照相不應該照臉,而應該照臀部。」
一句話惹得哄堂大笑,但細細思索,大科學家這句玩笑有弦外之音:像他那樣的科學家,屁股要能「坐得住」是成功的關鍵。
小學時,大家都做過一個實驗:拿著放大鏡和紙走到太陽底下,讓紙燃起來。
同樣的紙,同樣的放大鏡,同樣的太陽,有的人試了很久卻沒有成功,而有的人卻很快就讓紙燃了起來,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把陽光聚集於一點。
做事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一輩子擁有的時間不是無限的,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也不是無限的。所以,在天賦水平都差不多的情況下,專注強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成就的高度。
作家格拉德威爾曾提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雖然這個定律被很多人質疑,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避免雜念的干擾,專注地做一件事,將普通的事做到不凡,這就是大多數成功者優於普通人的地方。
孔子一生專注宣揚儒學,歷盡艱辛都沒放棄過,所以成就聖人之位;王羲之一生專注於書法,被後人們譽為「書聖」。
《南村輟耕錄》說:「一事精緻,便能動人,亦其專心致志而然」。
坐得住,埋下頭,把一件事做精緻,便能打動人心;坐得住,把一件事做到極致,人生一定很燦爛。
【02】坐得住的人,耐得寂寞,守得繁華
坐得住的人,都是能耐得寂寞的。不管浮世繁華,只專心潛修自己。
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在莊子看來,寂寞是萬物的根本,人也只有在寂寞中,才能更好地感受生命、認識自己、沉澱自己、成為自己。
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某個方面有所建樹,就必須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四川有一種毛竹,當地人稱之為「鬼竹」,前5年裡只在扎根,不長一寸,第6年破土而出,一夜之間快速生長,不到一年就可達30米高,從一片空地變成一片竹海。
蟬,要先在地下暗無天日的生活3年,忍受各種寂寞和孤獨,依靠樹根的汁一點點長大。然後在夏天的一個晚上,悄悄爬到樹枝上,一夜之間蛻變成知了,飛向天空,衝向自由。
做人做事也應如此,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方能成大事。
這個過程並不容易,沒有捷徑,無法偷懶,只能日復一日地堅持苦守,耐住寂寞,才能厚積薄發,華麗綻放。
王陽明被貶龍場的時候,他依然在研讀四書五經。悟道成聖的時候,他甚至把自己關在石棺之中,隔絕世上一切。
古來聖賢皆寂寞。每個時代,總會有那麼一些人,遵從於自己的內心,用一生的時間,在寂寞中思考、做事,直到有一天,他們光芒萬丈。
所以,不用羨慕那些叱吒風雲、熠熠生輝的人,他們不過是在沒人的時候,坐得住,坐得穩,守住了心,耐住了寂寞默默前行,自然也就能在今後享受得起繁華。
【03】坐得住的人,不懼乏味,厚積薄發
無論做哪個行業,沒有點鑽研精神,沒有股子痴迷勁兒,恐怕很難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
坐得住是一種沉下心來潛心做事的態度。我們現在卻缺乏這種態度,「太忙」、「事太多」都成為了我們坐不住的藉口。
其實我們不是坐不住,只是這種枯燥乏味讓人很難忍耐,大多數人喜歡這山望著那山高,於是換來換去,最後發現離成功越來越遠。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司馬遷寫《史記》耗費了18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歷時17年。
坐得住的人會在人生的後程發力,經過長時間的積蓄,厚積薄發,往往能笑到最後。
你的付出,時間會看得見。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終立得住。
坐得住的人,終將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