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稱優化營商環境會有極大影響生產力和競爭力。(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7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中國官媒7月11日報導,中國總理李克強稱優化營商環境會有極大影響生產力和競爭力。但是,近年「國進民退」現象凸顯民營企業生存困難,營商環境惡化。
李克強表示,當前國際環境錯綜複雜,中國經濟也面臨困難,但愈是困難愈要擴大改革開放,要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當前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和吸引外商外資的重要方法。
李克強說,相關工作該加快推進的要加快,這是大局的需要。就某種意義上說,「營商環境會極大影響生產力和競爭力」。
並且李克強說,「辦事成本要大幅降低。審批環節多、時間拉得長,企業等不起,要進一步優化。該精簡的要精簡,該取消的要取消」。
李克強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雖然沒有設定GDP成長量化指標,但「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和「穩住上億市場主體」等目標,都與經濟成長指標密切關聯。今年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目前最緊迫的是促進大學生畢業就業。必須全面落實就業優先政策,進一步梳理清除各類有礙就業的不合理規定。
獨立智庫天鈞政經在《解密李克強工作報告中暗藏的資訊》一文指出,經濟增速與就業息息相關,GDP增速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為200萬人,但如果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則會減少就業400萬人。如果沒有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無從談起。那麼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所對應的GDP增長要超過4%。比起總量目標,眼下迫在眉睫的是就業等民生問題。今年高校畢業生874萬人,還有超過600萬的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還有因經濟下滑失業、疫情失業的群體以及大量的農民工,就業壓力巨大。
雖然李克強強調優化營商環境,但是近年來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現象引發各界關注,國有企業擠佔民營企業各類資源。
北大國發院教授、副院長黃益平認為,中國亟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需要尋求所謂的‘競爭中性’,確保給予國企和私企同等待遇,這樣我們才能為國企去槓桿,信用也能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國有企業有信貸資源和政府補貼,但是民營企業卻難以獲得,還得承擔高稅負。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9年中國企業的綜合稅率,即企業實際應繳稅費在營業利潤中的佔比為62.6%,而OECD高收入國家為39.9%,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平均為33.6%,表現最佳的那些經濟體只有26.1%。中國最新稅率雖比2015年的68%已有下降,但仍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民營企業家也遭受各種不公待遇,例如,格林柯爾系創始人、科龍電器前董事長顧雛軍蒙冤入獄多年無罪釋放,2019年10月終審勝訴,終於贏了官司。此前顧雛軍向證監部門提出要求,公開當年對科龍公司啟動立案調查程序的主席辦公會議立案調查理由、立案調查結論、會議舉行時間、參會人員名單、會議內容、會議表決內容、會議紀要等重要信息。得到的答覆卻是這7項信息不存在,內部管理文件不屬於政府公開信息,以及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如何以法治,來保障私有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仍是一個沈重話題。
民營企業創造了50%以上財政收入;60%以上的稅收;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就業,民營企業佔全部企業的90%以上。
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在5月份對媒體表示,企業是社會最有活力的組織之一,特別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的運營效率、靈活性都能在社會面對危機的時候幫助政府、社會很好地解決一些問題。因為企業離市場最近,一旦社會出現危機,受影響最大的就是企業。
郭廣昌表示,更令他焦慮的是此次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問題,其中,民營企業的困境尤甚。民營企業背後是億萬計的普通勞動者,如果不救民營企業,最後引發的蝴蝶效應不僅僅是經濟問題,甚至會演變為民生問題、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