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著名詩人白居易。(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他既是大唐著名詩人,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參加進士科舉,一舉登科。白居易晚年持齋打坐,反省自己詩作的不當之處。他在多幅作品中留下自己的來世夙願,他說:「我白樂天一直有個心願,希望今生今世的文筆能促成未來頌讚佛乘、頌讚轉法輪的善緣善因。」
白居易發願:「佛出世時,願我得親;最先勸請,請轉法輪。」他在臨終前,留下遺命要將居所施為佛寺。唐宣宗因緬懷他的賢德,提升他的胞弟白敏中擔任宰相。
宋朝蘇轍評價白居易說:「樂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定。既涉世,履憂患,胸中瞭然,照諸幻之空也。」白居易少年時代就讀佛經,練習打禪入定。步入仕途,雖然屢逢憂患,但他心中瞭然一空,非常淡定。(出自蘇轍《書白樂天集後二首》)
白居易崇敬神佛,也躬身蹈行。他晚年曾居住在洛陽香山寺,因此自稱「香山居士」。他協助捐建香山寺院,並把他在洛陽的12年裡寫的八百首詩,收輯為《白氏洛中集》存放於香山寺的藏經堂中。
白居易每逢生病時,就臨摹佛像進行祝禱。對於世間的一切,他認為都有因果,所以他在遇到磨難,或被貶官,或遭遇疾病的折磨時,都表現出不同於尋常人的淡定,不會過分地憂愁和哀傷。在《感興二首》詩作中他告訴世人,人的諸多痛苦都是由自己的言行所招致。
白居易崇佛,尤崇彌勒,從他的誓願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唐大和九年(816年)夏,44歲的白居易在東都長壽寺與僧人道嵩、惠恭等六十人,以及八十多名信眾共同接受齋戒,祈願來世轉生彌勒的佛國世界。
他請人畫彌勒像並親自作讚,他發願:「有彌勒弟子白樂天,同誓願遇是緣。」「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
白居易修行有素,出現佛家所說的宿命通功能,因而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他在《自解》詩中說:
「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多生債負是歌詩。不然何故狂吟詠,病後多於未病時。」
大意是,據說房太尉的前世是個禪僧,而王維的前生是一個畫家。白居易打坐入定後,靜觀自己的宿命,看到自己在很多的前世中一直與詩歌有緣,所以今生方能在詩歌上大展才華。
他在另一首詩中則明確講到他的前世,其詩云:
「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坐倚繩床閑自念,前生應是一詩僧。」
他以親身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人的天賦才能和他前世的積累有著很大的關係。
由於他修行的緣故,使他對生死也了無牽念。白居易曾作詩《病中看經,贈諸道侶》說道:
「右眼昏花左足風,金蓖石水用無功。不如回念三乘樂,便得浮生百疾空。」
他認為,即使存在很靈驗的妙藥,但終究尋常人誰也逃脫不了生老病死的束縛。只有虔心修煉,擺脫人世的生死輪迴,才能不受百般病痛的折磨。為此他堅信修煉的願望,對自己的疾病也就不放在心上,專心地誦念佛經。
他在千年前留下誓願:當佛陀下世時,他要隨慈氏下世,經歷劫難,成就無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當朝的文筆,在未來世專頌轉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