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康熙的為政之道(圖)

作者:慧心 發表:2020-11-15 06: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
康熙皇帝(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之意。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有名的英主。

康熙幼年時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他的成長離不開其祖母孝莊皇太后的教導。史載「(孝莊)作書以誡曰:

『古稱為君難。蒼生至眾,天子以一身臨其上,生養撫育,莫不引領,必深思得眾得國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綿歷數於無疆,惟休。汝尚寬裕慈仁,溫良恭敬,慎乃威儀,謹爾出話,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遺緒,俾予亦無疚於厥心。』」

康熙的一生恪守著老祖母的教誨,尊奉「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為政之道,他對老百姓的仁慈寬厚,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康熙即位之初,國內形勢複雜。他認為:「寬則得眾。治天下之道,以寬為本。」在他的御製《寬嚴論》中總結了歷代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系統論述了他的治國之道。他說:「致治之本在寬仁,……夫物剛則折,弦急則絕,政苛則國危,法峻則民亂,反是者有安而無危,有治而無亂。」他慎重使用皇帝對死刑犯的勾決權力,甚至於以犧牲法紀為代價,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全國僅僅處決十五名死囚。

古北口長城現位於北京密雲地區,是山海關、居庸關間的要塞,也是所有長城中最為險峻的一段,更是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北京及中原的咽喉,歷來軍事地位十分重要。軍事上,自古有破古北口即破北京之史實……

康熙三十年(1691年),(長城)古北口一帶邊牆傾塌甚多,工部等衙門議請修築。然而,康熙帝卻沒有同意大臣們的建議,而是認為「修德安民」才是治國之本,百姓才是最永固的「長城」。他上諭大學士等曰:「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是也。」

康熙認為要得江山永固,長治久安,要靠政治修明。居安思危,澄清吏治,輕徭薄賦,澤被百姓,普施德政,如若單憑「山河之固」,是不足憑恃的。康熙皇帝流露出不以長城為憑、更不以地理險要為恃,而以德政、德威統御天下的治世用兵思想。即國家的長治久安「在德不在險」,這樣的襟懷和氣魄超出了一般帝王的政治智慧。

康熙四十九年(1700年)下詔,提醒地方各級官員:「朕臨御天下垂五十年,誠念民為邦本,政在養民。自康熙五十年始,普免天下錢糧,三年而遍。」 他認為,只要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其理想的太平盛世即會出現。曾經描繪自己的理想,「期於家給人足,百姓樂業而已。」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病之時依然心繫百姓,所撰遺訓有這樣一段話:「 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為本。合天下之心以為心,公四海之利以為利,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夙夜兢兢,所以圖久遠也。……天下和樂,四海乂安。雖未敢謂家給人足,俗易風移,而欲使民安物阜之心,始終如一。占竭思慮,耗敝精力,殆非勞苦二字所能盡也……」

這段發自肺腑的文字在今天讀來也令人感動。康熙的一生勤政愛民、寬厚仁慈,他雖然功業卓著,但從不居功自傲,他心裡裝的是天下的百姓,而不是一已的安樂,聖祖康熙,至賢至尊。

責任編輯:靜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