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形勢嚴峻,業內人士指將會「大量冒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2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陳勇綜合報導)在2020年,中國銀行業遭到疫情(COVID19)衝擊,中國決策層出臺了1.5萬億元人民幣的金融讓利政策,同時計提了創記錄的撥備(預期未來損失的準備金),全年實現淨利潤19,39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7%,這是自監管公布統計數據以來(2010年四季度)首次年度負增長。
而在全年處置了創記錄的不良資產後,年末不良率同比僅微降2BP(萬分之二)。中國金融監管官員和業內人士均預計,未來銀行不良形勢依舊嚴峻。
據《路透》報導,一位國有銀行人士稱,「資產質量壓力是銀行今年面臨的重要風險之一」,尤其是去年為減緩疫情對中小微企業的衝擊,出臺的延期還本付息政策,「這相對於把風險轉移到了銀行身上。」
該人士並指出,今年該政策到期並逐步退出後,不良貸款將會「大量冒出。」
2月8日,中國央行發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提出,要警惕居民槓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風險。
《報告》指出,不宜依賴於消費金融擴大消費。中國居民槓桿率上升的問題,最近受到了較多關注。居民槓桿率上升主要源自房貸、消費貸和信用卡透支增長,但有一部分實際上是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居民槓桿率過快上升,也存在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
《報告》指出,居民部門債務一般是消費性的,雖然可以滿足一時之需,但消費活動本身無法創造足夠償債的收入,主要靠薪資收入償債,這將透支未來的消費能力,並不具有可持續性。
日前,江蘇銀行緊急叫停了週期付息型產品(含大額存單)。從此,所有定期類存款提前支取必須嚴格按照活期計息。
「所謂週期付息型產品,是指銀行每個週期(如每月、每季度等)按照約定利率向儲戶發放利息,意味著存款利息進行了提前發放。」一位業內人士介紹道。
此前定期存款都是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而週期付息產品能夠提前領取利息,不但讓儲戶獲得更多流動性,實際利率也更加優惠。
《報告》對此類產品提出了反對觀點。《報告》稱,2019年以前,部分金融機構為吸收存款,發行了活期存款靠檔計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和週期付息等所謂「創新」產品。「這些產品的實際利率水平明顯超出同期限存款利率,且違反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等規定。」
不過,目前一些民營銀行依然在銷售此類產品。例如,廊坊銀行還在銷售5年期週期付息產品。付息頻率為3個月,年利率4.65%。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