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鎮 Eyam parish church。(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歐洲歷史上經歷了2次大瘟疫的襲擊,第一次黑死病(Black Death)約在14世紀40年代肆虐了整個歐洲,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根據估計,這次瘟疫爆發期間的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
第二次,同樣的瘟疫又多次侵襲了歐洲多地,如:義大利鼠疫(1629-1631年)、塞維亞大鼠疫(1647-1652年)、那不勒斯鼠疫(1656-1658年)、倫敦大瘟疫(1665-1666年)、馬賽大瘟疫(1720-1722年)、波斯鼠疫(1772-1773年)等等。
倫敦瘟疫大流行
倫敦大瘟疫是英國本土最後一次大型的鼠疫傳播,發生在1665年至1666年期間,當時僅倫敦一地就有約10萬人喪命,相當於當時倫敦市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隨著死亡的增加,恐慌情緒在整座城市的民間揮之不去,由於市民害怕直接接觸而受感染,遺體被草率地丟棄,馬路旁邊是擠滿死屍的大坑。
政府下令撲殺所有貓、狗,造成老鼠數量攀升。當局發出指示要日以繼夜地在城區內燃燒大火,用焚燒辣椒、啤酒花和乳香等各種具有強烈氣味的物質,抵禦細菌在市內散播,同時也強烈敦促市民吸食菸草以吐出煙霧,保全自己。
人們開始自製香囊、香盒,裡面放有龍涎香、麝香等,帶在頸上、掛著腰間、拿在手上來抵禦感染瘟疫。
肆虐的疫情在伊姆小鎮戛然而止
但是這些政策收效並不明顯,根據記錄倫敦的死亡人數仍舊在不斷攀升,到了1665年9月以後,每週更有7,000人死於疫病之中。並且疫情擴散、漸漸影響到英國的其他區域。
在一片滿目瘡痍之中,位於曼徹斯特東南側35英里的小村莊伊姆,發生了英國歷史上一件最英勇的壯舉,而這也是疫情止步的主要原因之一。
1665年的夏天,黑死病波及伊姆。一個倫敦商人把裹有跳蚤的布料樣品寄給了當地的裁縫亞歷山大.哈德菲爾德(Alexander Hadfield),瘟疫就此傳播開來。不出一週的時間,哈德菲爾德的助手喬治.維克斯(George Vickers)便在黑死病的持久煎熬和極度痛苦中離世。很快,他家裡的其他人也相繼染病身亡。
為阻止黑死病蔓延到北部,繼而摧毀其他城鎮和社區,伊姆村的村民們意識到,他們只有一個選擇:實行隔離。
村民們用石頭在村莊外壘起一圈圍牆,併發誓絕不會越過圍牆。它不僅要確保村民們被關在隔離牆內,還要確保將其他人拒之牆外。儘管有些村民試圖離開,但伊姆村的大多數鄉親們依然堅忍地接受了眼前的困境,並對上帝起誓要留下來。
他們在圍牆的岩石孔,把用醋泡過的硬幣放在孔裡。他們認為,醋可以給硬幣消毒。周圍村莊的商人會把錢取走,然後留下一捆捆肉、糧食和小飾物等日用品。
隨著死者越來越多,伊姆村也漸漸開始瓦解。道路毀壞破敗;莊稼落在地裡,無人收割,花園無人照管,雜草叢生。空蕩蕩的街道和塗抹著白色十字架的大門。你還會聽見在那緊閉的房門之後有奄奄一息的人在哀泣。村民們真的是跟死神住在一起,不知道誰將會成為下一個被瘟疫吞噬的對象。當村裡石匠去世後,村民們只好自己刻墓碑。村民埋葬死去的親屬,他們把繩子綁在死者的腳上拖著走,以避免與他們接觸。
虔誠祈禱和信仰將病毒壓到
截止到1666年8月,黑死病疫情已給伊姆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344個村民中已經死亡267個。死亡約75%。當時人們認為,那些沒有染上黑死病的的人身懷特異功能,因而不會得病,另一些人則認為是某些信仰儀式和虔誠的祈禱將病毒壓倒了。
14個月後,鼠疫的傳播跡象在伊姆的周邊地區開始減緩,沒有再進一步向北侵襲。黑死病自發消失了,正如它降臨的時候一樣令人猝不及防。生活重返正常軌道,商貿也開始復甦。
現今的伊姆村已成為附近重鎮的交通要道,一切都看似美好靜謐,而那一塊塊在黑死病中喪生的牌匾,還在不斷提醒人們450年前的那段悲慘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