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親子衝突,父母的首要「功課」。(圖片來源:Adobestock)
給孩子最深的愛,莫過於情緒穩定的大人
面對假期,我們被孩子引爆情緒了嗎?沉迷3C、作息懶散、甚至一整天不見人影……要不就明明放假但卻對家人口氣不耐煩,這些,每一個都是情緒爆點。
每一位家長都知道,給孩子最深的愛,莫過於我們的用心陪伴跟情緒穩定。但大人,當年成長時也或許跌倒受傷過,傷口雖自然風乾,但搞不好還沒完整處理好,就這樣長大了。
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沒有覺知自我情緒起伏的能力,無法先安頓好自己,就不容易成為一股穩定的力量,導引孩子正確的情緒出口跟確認親子間愛的連結,反而容易一切攪在一起,轉眼就是親子大戰了。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是新課綱核心素養的第一條。所有素養的建立、能力的堆疊,甚至人際的共好,都來自自我身心健全。而孩子的人生首堂情緒課,老師就是父母,而地點就在家裡。
在閱讀李儀婷這本《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時,對我這個急切、嚴格、高標準的媽媽而言,常有很多提醒的時刻。這本書用很多實例、與大量的親子(親師)對話,引導家長認識、解構,甚至覺知情緒。父母要先能敏銳的覺知自己情緒形成與走勢,才能好好提醒自己,準確的表達訊息,而不是要恫嚇/控制/脅迫孩子。
書裡一開始就舉了爸爸幫兒子刷牙的例子,當兩人都陷於挑釁與不服輸的倔強中,情緒風暴讓人只想要征服或戰贏對方,而疏忽了事件的本質是愛與連結。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次我與水果姐的衝突,當下就只想要她配合,會以道理、聲量、快速的音調、父母的權威,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她的服從。頂多做到,在她委屈過後,給她秀秀和好,但那個過程,母親彰顯出來的,只有急躁、效率,跟不肯等待。但能在情緒前煞車,其實更該是父母的功課。
那,該怎麼「放慢」呢?具體的策略是什麼呢?
這本書給了很詳細的指引,真的很像老師在面前上課的拆解步驟指導:「聽核心」。傾聽、核對、用心欣賞。誠懇傾聽孩子的需求,包括「聽事」與「聽情」。複誦或換句話說以核對我們所聽到與理解的,是孩子想要傳達的意思。書裡認為在所有的親子對話裡,因為父母的欣賞,孩子可以增加自我價值與自信。欣賞孩子,會讓每一次對話都產生力量。
很特別的是,書上不但教「具體怎麼做(說)」,還提供了「錯誤示範」,更細膩的提供細節,好避免讀者父母誤踩雷區。另外一個本書的重點:「陪跑界諧星」,看在我這個受正統兒童心理教育發展的人眼裡,真的非常適切。
陪伴
跑(讓問題跑一會兒)
界(劃定界線)
諧(取其諧音,其實是「協」,跟孩子展開目標協商,找出共同都能認同的方法。
星(取其諧音,是心,用心欣賞)
如果在孩子還沒有進入情緒風暴,還有對話與聆聽能力的時候,給予高質量的陪伴,父母讓對話維持溫度,當中也包含理解跟陪伴,傳遞愛也連結彼此,很多情緒風暴就不會起來。
而我最欣賞的是「劃定界線」這部分,界線雖是規範,但卻讓人感覺安全,也能彼此得到最大的自由。在平時,或在孩子情緒稍歇時,要讓孩子清楚家裡的規範與界線,這是一個家庭教養的核心。在雙果家,界線在日常生活中就設定了、並常反覆提及或確認,加上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已是家庭裡的價值觀,不但出現在父母的嘴裡,更落實在父母的行為裡。
所以,包括禮貌、認真、為自己的事負責、誠實、愛護家人等等,都是雙果家的「界線」。而因為平日都內化了,已形成家庭觀念的一部分,就不容易成為親子間的爆炸點。那我跟水果姐的爆炸點大概是什麼呢?大概是我在急時,她又態度或口氣不好(或動作慢),我也沒什麼耐心等她(情緒過去),就會很直覺的用權威壓制她。簡單來說,就是媽媽急躁,而小孩長大了有自己的節奏沒這麼配合…….
所以看這本書,給我很大的提醒,如果家長都沒有穩固的內在,別說還要引導孩子的情緒有好的轉換,甚而最後產出親密的愛的連結,大人自己就先亂了。就算我長年面對小學生,這不只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專業,但這本《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當中很多操作細節、溫暖言語的建議,真的是非常值得一讀。
「素養」的建立,家庭是第一個場域,而父母就是孩子眼見,第一個身心健全,或不夠強健的大人。
還好,這有一本實例豐富,而且步驟清楚、把每個大目標都拆成小任務的書,每一個家長,都可以透過詳細的文字,先安頓好自己。以及學習如何看見孩子底層的冰山,在愛與尊重孩子的對話下,再把親子間的關懷連結回來,達到彼此都舒服與認可的目標。
本文整理、節錄自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一書,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由天下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