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到訪陝西秦嶺。圖為習近平在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1年4月23日訊】(看中國記者苗薇綜合報導)去年由於中共隱瞞疫情造成全球大流行,讓北京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習近平去年4月到訪陝西秦嶺,並且大談風水和「祖脈」。事隔一年,日前官媒報導,陝西省公安廳召開專項行動視頻推進會,喊出要「護衛秦嶺祖脈」的口號。 有分析認為,習近平目前正緊張要確保中共二十大連任,但無論內憂還是外患,都到了他要保命的關頭。
據《中新網》4月20日報導,當天開的陝西省公安機關「護衛秦嶺祖脈」專項行動視頻推進會,強調要「深刻認識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長期性……把以秦嶺為重點的全省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好」。
會議還說要全面摸排各類涉環境資源犯罪隱患,要集中優勢警力,力爭偵破一批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刑事案件。
陝西公安當局鋪排大動作有些不尋常。推特上有網友李慶表示:這是否意味著慶豐朝「龍脈」之傳言得到某種意義上的印證?
習近平是陝西富平人,生於北京,17歲時被下放陝西延安梁家河,其父習仲勛的故居和陵園也在陝西富平。習近平上臺後,陝西自然成為其淵源重地,梁家河和習父故居、陵園都成了紅色景點。
習近平去年曾親自到秦嶺拜「龍脈」
去年,由於中共對武漢最早爆發疫情的隱瞞,及「戰狼」外交的頻現,引發國際社會圍堵,習近平政權四面楚歌。2020年4月20日至23日,習到訪陝西,首站就是到秦嶺。
據官媒報導,習近平當時在陝西秦嶺調研時的講話可以分三部分,一是提及秦嶺山脈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二是要官場「深刻吸取違建別墅問題教訓」;三是說秦嶺的風水,什麼和合南北、澤被天下,中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習近平此番有關秦嶺風水的講話,疑指向秦嶺的「龍脈」之說。
當時有訪民發表公開信批評,習回鄉只是為了護「龍脈」,不如不要回陝視察。
陝西省500多上訪民眾聯名致信習近平。信中說,你回家鄉考察秦嶺,是因「觸怒了你的龍威,破壞了你的龍脈,影響了你龍位的千年萬代」。你考察復工復產,是為了經濟需要,「因為一旦經濟崩潰,可能對你的執政持久性有很大影響」。
聯名信說,陝西官場司法腐敗,冤民苦不堪言,你至今竟毫不知情嗎?「你這次回家鄉視察,既不去瞭解真實民情,也不願解決民生問題,只是引來地方政府和警察對我們變本加厲,雞犬不寧,與其這樣,你以後還不如不要再回家鄉了」。
秦嶺在史學界有被稱為中華「龍脈」的說法。龍脈之地是禁忌大興土木的,特別不允許壓住龍脈,凡是損及龍脈的朝代,都會出不好的事,比如阿房宮建起了,秦朝就滅亡了;唐朝玄宗修了華清池,招來安史之亂。習近平曾多次批示整治秦嶺違建,其實他著急的就是因為該地是「龍脈」,事關其權位和中共命運,恐「龍脈」被毀,憂心不已。
中共號稱無神論,連風水這些傳統雜學都被視為所謂迷信,不許官員信,但黨魁們卻個個都信。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表示,「習近平表面上說的都是共產主義那一套,但他本人深信風水,相信氣功修煉這些事。所以,他不惜把陝西、西安這一大幫官員全都幹掉,不惜得罪趙樂際,也一定要把這些別墅全部拆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與秦嶺風水有關。」
習近平保秦嶺龍脈有用嗎?
近日一篇曾節明的署名文章「習近平保秦嶺龍脈有用嗎?」在網路上流傳。文章指,習近平為了保秦嶺龍脈,不惜對抵制停建秦嶺別墅令的陝西官僚集團下狠手,引發陝西官場大地震;且習近平還精心打造秦嶺防核地下指揮所體系,準備在武統臺灣時藏身於此,防備臺灣方面的無人機斬首,必要時,也可依托秦嶺地下體系,與美國打核戰爭。
文章認為,習近平就算保住了秦嶺龍脈,也不能延長中共的壽命;其保秦嶺龍脈的努力,也不過是為中共垮臺後的新政權的嫁衣裳。因為中共如滿清一樣,興於東北,入關竊國成功,中共國和清帝國的龍脈都在東北,行的是北龍國運;而秦嶺的龍脈是中龍的龍脈,與中共國的國運無關。
文章介紹說,華夏民族,本有建都於中原(中龍系)的傳統,但1100多年下來,至宋朝手裡轉衰,在宋朝歷經女真的征服和蒙古的屠殺之後,中原殘破,王氣已衰;國運由是轉移到北龍系。其後以北京為代表,歷經80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王氣已衰,以缺水和愈演愈烈的沙塵暴為標誌,而中共「南水北調」工程的失敗,預示著中共將成為本世紀最後一個建都北京的政權。
不僅僅是北京,整個北龍系都已經全面走向衰亡:中共的「龍興之地」東北,中共建政之初是中共國最為富強的工業基地,自1992年中共全面走資以來,東北國企經濟迅速走向崩潰,同時中共的「計畫生育政策」引發年輕人口崩塌效應,2019年東三省全部實現人口負增長,其中黑龍江2019年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1.01,全世界最低(沒有之一)!從2011年到2020年,東北每年減少20萬到40萬人口,相當於每年消失一座中小城市,全世界和平時期絕無僅有!
文章最後說,中共的「龍興之地」東北,以世界第一的速度衰落,這其實就是中共快要滅亡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