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無恥造謠 揭秘黃河花園口決堤真相(組圖)


國軍在黃泛區堅持抗戰
1938年5月,武漢保衛戰打響,國軍在黃泛區堅持抗戰。(網絡圖片)

中共篡改抗戰歷史,以偷梁換柱、移花接木等卑鄙手段,造謠污蔑蔣介石國民黨「消極抗日」。中共歷史教科書宣稱:1938年6月6日,日軍佔領河南開封,直逼鄭州。國民黨軍遂炸毀鄭州花園口黃河堤,但未能阻止日軍南下,卻淹沒了豫、皖、蘇44縣,淹死89萬人,造成大片的黃氾區。

然而,大量歷史資料表明:決堤前,國民政府採取了疏散老百姓的措施;事後,國民政府和國軍向黃氾區災民發放救濟物質,並採取救助行動。當年花園口黃河決堤,洪水流速非常緩慢,黃氾區人民有流離失所者,但幾乎沒有一人喪命。

1938年6月,黃河尚未到汛期,決堤幾天以後,洪水也只是淹沒了小腿。放水的時候決口的附近鄉鎮已經得到警訊,早已撤離,當然可能還有沒有撤離的民眾,但這和該地居民總數比較已經是極少數了。

為堅持抗戰 蔣介石「壯士斷腕」的悲壯決策

1938年5月,李宗仁、白崇禧指揮國軍取得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日本陸軍自明治維新後首次戰敗,因此惱羞成怒,調集機械化重兵大舉南下反撲,企圖合圍國軍主力,並通過河南攻佔中國中期抗戰的指揮中心武漢,以實現其迅速亡華之野心。蔣委員長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指揮蘭封會戰,在河南阻擊日軍。不料,中央軍第88師師長龍慕韓、第27軍軍長桂永清、第8軍軍長黃傑擅自違令棄守陣地,導致後期由薛岳指揮的蘭封會戰失敗,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2萬人迅速佔領開封。此時,在無險可守的河南中部,日軍先鋒3個師團又2個旅團連續突進,後續部隊源源不斷趕來,直逼鄭州、新鄭、許昌這三個豫中重鎮。

一旦豫中失守,日軍從許昌向南沿著平原(平漢鐵路)推進,先鋒最多10天就可以殺到武漢(約400公里)。眾所周知,武漢是中期抗戰的核心地區,包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在內的各軍政機關、大中小學、工廠企業和大量軍需和民生戰略物質都在武漢,而戰時長江航運極為艱難,需要至少3個月時間才能分批逐步轉移到大後方重慶,方可堅持對日持久抗戰。

所以中期抗戰的中心武漢是絕對不能迅速淪陷的,否則中國將面臨亡國的巨大危險!如果不炸黃河大堤,而以兵力薄弱之國軍在豫中死守會怎麼樣?大陸戰史研究專家薩沙認為,以當時中日兩軍力量的懸殊對比,也無法阻擋機械化日軍的快速推進,中國依然將面臨亡國危險!

在這樣千鈞一髮又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蔣介石國民政府不得不「壯士斷腕」,作出決黃河之堤將敵隔絕於豫東,以屏障保衛大武漢的決策。

曾經擔任武漢行營參謀長的晏勛甫,在1949年後寫文章說:1935年,國民黨便有中日交戰時可決黃河之堤將敵隔絕於豫東,藉以保全鄭州之議案;1938年他出任第一戰區長官部參謀長時,又和副參謀長張胥行以此計畫向程潛建議,程認為可行,遂向蔣介石請示,蔣回電予以批准。這是花園口決堤的直接原因。除此之外,軍委會副委員長馮玉祥、副參謀總長白崇禧、教育部長陳立夫等人都曾經先後向蔣介石建議放黃河之水以制敵。放黃河之水不是要淹死日軍,而是利用黃河泥水阻止日軍的重機械武器與車輛前進,為國軍主力突圍和保衛武漢爭取時間。

5月31日深夜,蔣介石委員長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在中牟縣趙口決堤。

偷梁換柱 中共編造「89萬人」謊言

國民政府和國軍向黃泛區災民發放救濟物質。
1938年,國民政府和國軍向黃泛區災民發放救濟物質。(網絡圖片)

6月2日,國民政府黃委會河南修防處主任陳慰儒帶著程潛下撥的第一批救濟款10000元交給鄭州專員羅震,由其和鄭縣縣長全百慈向百姓發放遷移費,而中牟縣縣長則落實居民沿著賈魯河向西的具體遷徙工作(承德文史》第3輯)。然而,趙口的兩次決堤都告失敗,原因是此時春末,黃河水量實在太小,自然出槽困難,對堤壩形不成應有的壓力。(二檔,787.3489卷宗)但日軍已經攻陷開封、進逼中牟,於是該地守將新8師師長蔣在珍決定在趙口向西26公里處的鄭縣花園口決堤,此時已經是6月7日。

日軍戰史將「花園口決堤」稱作「京水鎮決口」,一直以為是6月12日發生的。(《華北治安戰》上冊)其實決堤是在1938年6月9日,但3天以後,也就是12日,中牟縣的日軍14師團才發現黃河決口了,可見黃水的流量是何等的小,流速是何等的低。(《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二卷第一冊)

那麼中共宣稱的黃河決堤死亡「89萬人」,這數字實際上包括了黃氾區1938年到1947年十年間水災、旱災、蝗災和風災直接、間接死亡和失蹤的人數總和,以及中日拉鋸戰中受害而死的中國平民。

國民政府對災區百姓的救濟援助

其實在花園口決堤前後,國民政府為災區百姓做了大量細緻的救災工作:

1、在決堤之前的6月2日,鄭州專員就督促直接受害區中牟縣和鄭縣的縣長發放每人5元的「逃荒費」,老百姓於是沿著賈魯河兩岸向西遷徙,一共走了3天才走完。(《河南文史資料》第4輯)

2、根據《新華日報》1938年6月10日報導,國府於剛決堤時候就發放50000元用於直接受害區的「急賑」。

3、一週以後,政府又發放200萬元用於黃氾區持續性賑災,但此時的調查報告並無受災人員死亡的記錄。(二檔卷宗)

1938年8月5日,黃水賑災工作人員向鄭州專員羅震提交了調查報告《鄭縣、中牟、尉氏等縣關於黃河急賑的工作報告》,是目前關於花園口決堤最原始直接的早期檔案,其中提及直接受災難民38萬人,但沒有統計到有任何人死亡。(河南檔案館,卷宗M08-08-0194)

根據事後調查,「6月9日,花園口決堤放水,口門以下4個村莊——邵橋、史家堤、汪家堤和南崔莊、全部沖毀、蕩然無存,一直到黃災結束,這4個村莊再沒有恢復。所幸的是,決堤放水時,這4個村的居民因事先知道決堤及時遷避而無一人傷亡」。(《三聯生活週刊》,2005年)而時任20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處處長,為花園口決堤的實地主持者和現場親歷人的魏汝林回憶道:「黃河決口成功……災區人民扶老攜幼,均平安逃至平漢路豫西地帶,政府分發大量救濟金,非但無任何人員傷亡,即豬狗牛雞,都隨人走避,並無損失」。(《戰史會刊》,1982)

黃河決堤有效阻止了日軍快速推進

我們現在終於可以知道,1938年6月的花園口的確幾乎沒有淹死百姓,反而因為黃氾區的泥濘而延緩遲滯了華北日軍機械化兵團南下攻佔武漢的時間表,迫使日軍暫時止步於平漢路以東,為中國堅持抗日持久戰,最後取得抗戰勝利創造了條件。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中提到,日軍僅第二軍就有7452人死於洪水。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在「日軍侵華史長編」中寫道:中國軍隊採取了水淹戰術,淹沒了自己的廣大沃野,給日軍行動造成極大困難。

最早令外界知道真相的是左翼記者曹聚仁,當時他就在事發現場,「各村男女老幼,都是涉水而過,自由來往,並無淹斃情事」就是他對這次洪水的直接描述。有人這才發現所謂的「89萬人罹難」是整個黃氾區在決口之後9年的所有戰爭死亡人數,並非一時一地的統計結果。而且國府的事前疏散、事後救援工作尤其令人感動:須知當時裝備精銳的日軍就在這些賑災人員的幾十公里以外虎視眈眈。

大陸民眾認為,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是個負責任、講道義、知廉恥、愛百姓的政府,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自己的政府。



責任編輯:岳君仁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