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個人債務沈重,多數源於購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5月6日訊】中國2009年五萬億刺激經濟,當時西方一片讚譽之聲,但是,中國此後一直苦苦掙扎於債務泥潭,改善經濟結構無望。
美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動基建計畫,方式與中國2009年政府投入五萬億救市(地方配套資金當年高達二十多萬億)相同,都離不開印鈔機的功勞。他山之玉,可以攻石,美國人特別需要記取中國當年5萬億救市的經驗。如今回過頭看,中國2009年5萬億救市的主要成功在於保障了就業,主要失敗在於扭曲了經濟結構,形成了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嚴重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更大的後果則是當時「鐵(路)公(路)基(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嚴重過剩,資金的主要流向是房地產,尤其是流向居民住房,當房地產嚴重過剩之後,中國不得不為過剩產能尋找出路,於是有了推向全世界幾大洲的「一帶一路」計畫,這個計畫如今經濟效益不彰,引發的國際矛盾甚多,不少項目成了一個又一個「援外」的准爛尾工程。
當此際,有必要分析當年中國5萬億救市的成敗得失。
印鈔機的開動
從2009年開始,中國經濟基本依靠增發貨幣來拉動增長。形象地說,每年發的貨幣,除了堆到房子裡,剩下都堆積在債務鏈條裡。
我這話不是唱衰中國,引自金融高官的話。2010年,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吳曉靈就說過:「過去30年,我們是以超量的貨幣供給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貨幣超發嚴重經濟貨幣化領先全球》(21世紀網,2013年1月28日)一文稱,2009年以來中國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印鈔機」,2012年全球新增貨幣供應量超2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佔近一半。該文稱,經評估發現,均衡人均收入差異後,中國的經濟貨幣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中國到底超發了多少貨幣?以下資料可供參考:1.中國貨幣發行增速遠遠快於GDP增速,截至2012年,中國十年間M2增速平均是18%,而GDP是9.5%;2.截止2011年底,中國M2與GDP比值為1.89倍。其結果是人民幣購買力快速下降,中國陷入持續的高通脹狀態。這種情況下,一些專家討論過發行大面額鈔票,以便於流通,也可節約印鈔成本。中國政府權衡再三,寧可承擔高發行成本,也不肯發行大面額鈔票,其實主要是基於心理因素,不願意通貸膨脹顯性化,造成民眾心理恐慌。不少人已經公開說過,中國經濟穩與不穩,在於民眾信心。
美國是否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印鈔機?只要上美聯儲網站查詢,不難得出結論。
房地產抑制消費
中國人收入有限,出於對通脹的恐懼,人們擔心「鈔票毛了」,覺得只有買房子才算穩妥,所以居民購房支出逐年大幅增加,這裡只列幾個居民購房支出破千億、萬億、10萬億數據的年份。
從上述圖表所列的幾個關鍵資料可見:
一、房價直線上升。1998年,房屋銷售均價為2,062元人民幣;2020年,銷售均價為9,860元,較2019年上升2.6%。22年之間,中國房價平均上漲4倍多;
二、居民消費被購房支出嚴重擠壓。2020年,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只有3.5%,全年消費物價漲幅為2.5%,而消費支出萎縮了3.8%,是從1990年以來的首次消費支出萎縮,也是中共建政以來的首次。根據測算,2020年中國的購房總支出規模為13.90萬億,較2019年的12.45萬億,增長11.6%。直白一點說,居民寧可擠壓其它消費支出,也得買房。
三、中國居民個人債務沈重,多數源於購房。據金融從業者統計,在過去五年(2016-2020年),中國是居民債務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增幅達22.2%,遠超過美國的0.9%、日本的7.2%和德國的4%。這就是中國居民的購房負擔率超高的原因。
政府對房地產的財政依賴更形嚴重
據中國官方資料,2020年中國賣地收入8.41萬億,全國財政收入約18萬億元,賣地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44%,佔地方財政收入84%,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無法也無真實意願調整經濟結構。
無法調整,是因為中國國內消費萎縮,市場不景氣,產業結構自然無法調整,仍然是政府財政仍然依賴房地產的格局。這種情況下,自然也無意願調整。數年前我就撰文分析過,中國政府控制房地產的價格與規模,努力維持這個泡沫的存在,到後來,政府出於財政需要,房地產公司出於市場需要、房產擁有者出於個人財富不至於縮水,早在201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一個利益一致的利益共同體,都需要這個泡沫繼續維持。這也是房地產泡沫這頭灰犀牛至今仍然未發瘋的原因。
一個普遍的誤解:中國出口重新興旺
2020年,中國出口增加,除了中國官方媒體之外,美國幾家主流媒體也一致認為中國出口重新興旺,很快可以與美國經濟一爭雄長。
美國經濟會怎樣,目前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追求意識形態滿足,違反市場規則,非常多的變數,本文另文專論。但如果仔細分析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就會發現,醫療用品、生活用品和在家辦公用品這三類商品,就是推動2020年中國外貿出口資料小幅增長的三大支柱,增幅最高的是醫療用品和紡織品(其實主要就是口罩用料),增幅分別達到40.5%和29.2%,這種增幅與疫情有關,注定是不可持續。其它的主要出口增長商品,以手提電腦為主的資料設備出口增加,是迎合疫情封閉狀態下人們在家辦公之需。塑膠製品主要各類生活類用品、燈具、傢俱、玩具之類,都是全球在疫情狀態下,各國被迫增加向中國的進口。概言之,到2021年年中疫苗大規模普及之後,這一波出口熱潮就結束了,不可能長期持續。
3月下旬,美國智庫、大學教授(含六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前總統經濟顧問共20餘位去中國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其中包括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兩位及現任成員;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的六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親民主黨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與前任會長、福特基金會會長、《經濟學人》主編等全部出場,這些機構、這些人是近二十多年美國對華關係的主導者。其中有幾位都在會上透露,美國拜登政府大興基建之後,將向中國、日本、歐盟購買大量商品,這對中國來說是個好消息。
從「二戰」以來,羅斯福新政成了政府實行寬鬆貨幣政策、通過大量印鈔加大財政投入刺激經濟、減少失業的代名詞,這些舉措既來自於凱恩斯的理論,又得到他的盛讚,在二戰之後成為西方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並且只談它的好處,但也有將近30%的經濟學家們對此持異議。如今,各國央行(美國是財政部,因為美國央行與財政部的功能正好與中國顛倒)都是凱恩斯主義者,奉行貨幣寬鬆政策。中國2009年五萬億刺激經濟,當時西方一片讚譽之聲,認為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之時拯救了世界經濟。但是,中國此後一直苦苦掙扎於債務泥潭,改善經濟結構無望,這些經驗都值得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