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代聖君,非常重視對皇子們的教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康熙大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代聖君,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讀四書五經,練中國書法。在理政治國的同時,康熙大帝非常重視對皇子們的教育。他說:「自古帝王,莫不以預教儲貳為國家根本。」康熙身後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這本珍藏的皇家遺囑讀本的影響。
清朝皇子教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清太祖努爾哈赤時。當時,滿族的文化教育比較落後。為了培養人才,適應後來完成統一大業的要求,努爾哈赤抓緊教育本族子弟,廣設學校,他曾以萬金之資供養龔正陸為其子之師傅。他認識到,要統治人數比自己多、文化層次比自己高的民族,使自己的統治長治久安,就必須吸取中原文化,加強子弟教育。
而康熙從小就接受漢人儒家思想教育,在理政治國的同時,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
胤礽在兩歲時,被冊封為皇太子。他四歲時,康熙皇帝便親自教他讀書;六歲時,就為胤礽找了張英、李光地等大學者為老師,勤加教導,希望把胤礽培養成為大清的令主。
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當著皇太子允礽(雍正朝時改名為胤礽)、四位年長皇子、內大臣、侍衛及大學士明珠等人之面,對允礽的老師達哈塔、湯斌等人論及皇太子的教育問題。這次講話比較集中地闡述了他對教育子嗣的看法。他說:「自古帝王,莫不以預教儲貳為國家根本,朕觀古昔賢君,訓儲不得其道,以致顛覆,往往有之,能保其身者甚少。如唐太宗亦稱英明之王,而不能保全儲副。朕深悉其故,雖聞見戡寡,惟盡心訓誨。」
康熙皇帝親自挑選「老成謹慎」、「學問優長」或「縱無淵博通儒,或滿洲、漢人內有人品端方,可資輔導者亦好」者為師傅教皇子讀書,開蒙讀書之處就選在自己理政的乾清宮東南側廡房,以便於隨時瞭解皇子們的讀書狀況。
從那時起,宮中增添了一個「皇子學校」——上書房。康熙皇帝本人常親自去檢查皇子們的學習情況,「於聽政之暇,時時指授,罔或有間」。讀書寫字之外,康熙對於諸皇子從學業到為人處事各個方面均有訓誨。之後,由雍正把這些內容輯為《庭訓格言》,其訓誨之語,典故多出於《四書》、《五經》。在教導皇子騎射方面,康熙秉承祖母教誨,也相當重視。另外,還讓皇子們接觸科學與技術,並帶他們出巡,增廣皇子們的見聞。康熙對皇太子及諸皇子的教育方法與態度對清朝後來的皇子教育有很深的影響。
康熙曾對百官說:「朕經常想到祖先託付的重任。對皇子的教育及早抓起,不敢忽視怠慢。天未亮即起來,親自檢查督促課業,東宮太子及諸皇子,排列次序上殿,一一背誦經書,至於日偏西時,還令其習字、習射,復講至於深夜。自春開始,直到歲末,沒有曠日。」
當時,法國傳教士白晉以親身見聞康熙教子的種種做法,向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報告說:中國的皇上特別注意對皇子們施以道德教育,努力進行與他們身份相稱的各種訓練,教之以經史、詩文、書畫、音樂、幾何、天文、騎射、游泳、火器等等。
《庭訓格言》是康熙皇帝撰,其子雍正皇帝筆述,共二百四十六條,包括讀書、修身、為政、待人、敬老、盡孝、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細微瑣事。因為他是給他的兒子們講的,所以很具體、生動而真實,沒有虛飾。
康熙身後的兒孫們,多數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後的兩個傑出帝王:雍正皇帝,功業顯赫,見識超人;乾隆皇帝,儒雅倜儻,自號「十全皇帝」。所有這些,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遺澤和他的《庭訓格言》這本珍藏的皇家遺囑讀本的影響。
在此,整理兩例以饗讀者。
庭訓道:「仁者」把萬物看作一體,惻隱同情之心,隨處可流露出來。所以考察他的器量,他把百姓當作手足,把萬物視為同類,仁愛之心遍及天下萬物。說到他的內心,他的內心慈祥和樂,這種慈祥和樂,永保常在。凡是有利於他人的事情,「仁者」就去做;凡是不利於他人的事情,「仁者」就不做。
庭訓道:古代的聖人,他們說的話就是「經」,他們所行之事就是「史」。所以,只要打開經史書卷,就會有益於修身。你們平日所誦讀的以及教導子弟的,只應該以經史為主。至於吟詩作賦,雖說是文人的事情,但你們在熟讀經史的過程中,自然也能慢慢學會。孩童接受教育期間,斷乎不能讓他們讀淺薄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