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境界是真隱士,是真的修行之人。(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中國最著名的隱士當屬陶淵明,他的這首《飲酒》流傳甚廣,被後人所推崇,而陶淵明也刻劃出了許多人心心念念的人間仙境。
《飲酒》全詩五十個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此句中「人境」二字值得推敲,綜合後面的「無車馬喧」來看,應是無人之境,或者說是人煙稀少的偏僻之所。若是換著角度看,也有人間之意。如果這樣解釋的話,那作者就是半神仙了。因此有兩個解釋,其一為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搭個茅草屋,平時聽不見車馬之聲;第二種解釋就是,在人間(自稱神仙)搭個茅草屋,平時沒有人接觸。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如果問我為什麼願意這樣,是因為我已經捨棄了這一切人世間的繁華,自然喜歡居住在人煙稀少之地。「心遠」在這裡有超凡脫俗之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到東邊的籬笆下去採菊花,可以悠然的看到南山。「悠然」二字,表現出詩人的那種自在和洒脫。而「見」字表現的是一種自然而不是強為。如果是「看」意境就大不相同了。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句中的「日夕佳」與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有相同的意境,黃昏飛鳥歸巢,在我們面前展現出夕陽西下,一排排飛鳥飛過的景象。當然這裡也有修道返本歸真之意了,「飛鳥」都知道回家,那人為什麼就不想著回家呢。這裡的家是指人都是天上來,家在天上之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大概這裡是與前面的返本歸真有關了。飛鳥歸巢,人在這種境界中,感受到家的美好,想用語言去解釋,卻發現沒法用語言來表達。
人都認為人間是美好的,可是在一些修煉人的眼裡,神仙的境界更美好;《西遊記》中唐僧進到女兒國時也是如此,人認為的美好,在唐僧的眼裡卻沒有那麼美好。
陶淵明的境界是真隱士,是真的修行之人。人間的一切在他的眼裡已經不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