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很是感慨:「到這裡來,我還得買票?」(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讓現在的普通民眾都可以自由參觀。末代皇帝溥儀雖然國破家亡了,又從皇帝淪為尋常百姓,但在被特赦出獄之後,即使要參觀以往居住的家園,竟然也得要購買門票才能獲准進入。
溥儀逛故宮 指出擺設照片出錯
話說日本在1945年戰敗投降之後,溥儀跟其親友乘坐日本的關東飛機正準備逃往日本期間,遭到蘇聯紅軍空降傘兵逮補、囚禁。溥儀在被關押蘇聯期間,曾經數次申請長期居留蘇聯,甚至還加入了蘇聯共產黨。1950年8月1日,蘇聯將溥儀跟滿洲國其他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移交給了中共。溥儀後續在位於中國遼寧省撫順市、佔地四萬多平方米的撫順戰犯管理所中,接受了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與思想教育,他的囚犯編號是981號。
撫順戰犯管理所,原本是日本侵華期間所修建的一所監獄,到了1950年,被毛澤東、周恩來改為撫順戰犯管理所,其中關押共計982位日本戰犯、71位滿洲國戰犯,以及354位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被俘國軍將領。
從1956年6月到1964年3月期間,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的日本戰犯,全部被分期分批獲釋回國,而關押於此的滿洲國戰犯則從1959年12月到1975年3月期間,全部被分期分批特赦。當然,末代皇帝溥儀亦名列其中。
1959年被關押的滿洲國戰犯也被分期分批全部特赦,末代皇帝溥儀也是其中之一。(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溥儀是在1959年12月4日獲得特赦。他出獄後,返回久違的北京。在北京市民政局的介紹下,溥儀進入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上班。雖然是從事澆水、衛生、繁殖溫室等工作,但他還是覺得吃力。畢竟過去的他從未幹過這種家務體力活兒。1961年,溥儀被調到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職文史專員。
1961年國慶節到來,沈醉、杜聿明拉著溥儀去參觀故宮。溥儀一開始不想去故宮遊逛,但見到同事如此力邀,盛情難卻之下,還是答應前往。
抵達故宮大門後,有人將一張門票遞給溥儀。見到門票的溥儀,心中很是感概:「到這裡來,我還得買門票?」但他這話一出,卻讓大家都愣住了。最後多虧沈醉幫忙溥儀解決了這一次的尷尬場面。當時,沈醉這麼說道:「現在故宮對外開放,所有來的人都得買門票,拿這筆收入作管理、維修故宮之用。」
當大夥兒走進金鑾殿,見著龍椅之後,有人詢問溥儀,坐在龍椅上究竟是什麼感覺。只見溥儀笑著說道,「我那時還是三歲的小孩,哪會懂那麼多!」當瀏覽的時間長了,溥儀也逐漸地緩過神來。無論走到哪裡,溥儀都可以說出往左走可以到達什麼地方、往右走可以到達什麼地方。
在故宮一邊參觀一邊回憶的溥儀,頓時發現很多房間內的擺設都有錯誤,例如西暖閣裡,皇帝用來逃生的暗門竟然被堵住了、光緒帝寢宮裡的寶劍掛錯了位置。最最好笑的是,光緒帝寢宮中,懸掛的竟是醇親王的照片,而非光緒本人的照片。
這問題可錯得離譜了。溥儀發現之後,就指著照片對當時的工作人員說明錯誤何在。可是,問題來了,工作人員並不覺得掛錯照片,甚至還請來專家跟在場的各位親自解釋。
當專家表示,「我們是專業的,研究快三十年了,不可能出錯,你別在這裡不懂裝懂了。」溥儀聞言,笑了笑,接著才不疾不徐地說:「掛在床頭相片上的人是醇親王,那是我親爹,你覺得我會弄錯嗎?」這時換專家愣住了,氣氛變得些許尷尬。
溥儀指出的那幾處錯誤,後來很快就被改正過來。自從這一次故宮遊覽之後,溥儀再也沒有去參觀過故宮了。也許是觸景傷情或害怕破壞童年美好記憶吧。
溥儀獲郭沫若邀請任研究員 終以不懂滿文為由婉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溥儀曾親口說自己並不懂得滿文,並拒絕了郭沫若的邀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在中國大陸,很多人都知道郭沫若這一個名字,郭的頭頂上擁有許多閃耀無比的頭銜,例如: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等等。
縱然郭沫若的稱謂如此之多,縱然他在學術上取得了些許成就,但他並未如中共讚揚的那樣,單就其考古學成就來看,在「甲骨學四堂」中的另外三名先生董作賓、羅振宇、王國維至少能跟郭沫若齊名。最重要的是,郭沫若的人品之卑劣,令人唾棄,尤其是他善於見風使舵的特性,更飽受人們詬病、鄙視,例如:
郭沫若在民國時期親共,當時曾一邊罵政府腐敗一邊跑去當官。1927年,郭沫若在蔣介石進行「清黨」之後,寫下了討蔣檄文,文中大罵蔣介石是「流氓地痞」。同年,郭沫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然而,這樣「推崇中共」的郭沫若,在中共暴動失敗並轉入低谷之後,居然又脫離中共,東渡日本避難去了。1937年,郭沫若回國後,竟專程赴南京拜謁蔣介石,請求原諒,隨後還發表《蔣委員長會見記》,文中又大大讚揚著蔣介石。當中共成功竊取政權之後,郭沫若又再次將見風使舵的品質發揮到極致,又再次選擇緊跟中共,大批胡風,積極「反右」,並且重新加入中共,前後還創作了以「翻案」為主旨的歷史劇。郭沫若還為了迎合毛澤東,大讚李白,並將毛澤東厭惡的杜甫批貶得一無是處。
這樣的郭沫若,到底是怎麼跟溥儀扯上關係的呢?
其實,當時研究清代歷史的學者不多,而郭沫若則希望可以深入研究清史,填補這一方面的學術空白。不過,清朝在郭沫若10歲時就已經覆滅了,郭沫若自然對清朝歷史了解得不多,又不熟悉滿語。在無法查閱大量使用滿文記載的檔案資料之際,想要將清史研究透徹,自然就遭遇莫大阻力。因此,當郭沫若聽聞溥儀已經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調到了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擔任資料專員之後,主動去找溥儀,並邀請他擔任自己的助手,協助他來研究清史。
根據溥儀的回憶,自己在一次開會中,遇見郭沫若。郭沫若當時告訴他說:「溥儀先生,你要幫助研究清史啊!」
獲得郭沫若的親自邀請來研究歷史,對許多學者而言,是極為榮耀的事情,但出人意料的是,溥儀當時想了一下,就婉拒了郭沫若的邀請。溥儀當時是這麼回覆的:「可惜我不太懂滿文。研究清史不懂滿文可不行……」
不過,溥儀是謙虛過了頭,還是他真的不懂滿文呢?
其實,像4歲入宮的光緒皇帝,是在6歲時依祖制入學,雖然光緒非常用功學習,在經史詩文上也都有不錯的造詣,甚至跟著同文館教習張德彝、沈鐸來學習英文,但他始終不肯開口讀滿文。
而溥儀的情況亦是如此。溥儀也是6歲入學,但他非常貪玩,又不肯用功,還經常派遣太監去告訴師傅,說給他們放假(實際上當然是給自己放假)。幾年時間下來,溥儀的滿語當然是學習得一塌糊塗。他僅僅學會了一個滿文詞:「伊立」(ili)。這個「伊立」在滿語中,是指「起來」的意思。原來,溥儀每當遇上滿族臣子跪在地上跟自己請安時,他必須要回答「伊立」,也就是讓這些臣子起身。
因此,小時候滿語學得差勁、長大後又很少獲得運用滿語的機會的溥儀,在久未接觸之際,自當是完全不記得滿語了。
所以,即使有部分資料檔案是使用滿語、漢語雙語記錄,但仍有不少採用滿語記載的資料,而面對眾多滿語資料,不懂滿語的溥儀是絕對無法好好認真研究、進行細緻分析的,因此在不得馬虎、不得出問題之下,他當然是得婉拒郭沫若之請了。
從三歲登基的溥儀,一生共經歷三次登基與三次退位,研究清朝歷史,自然擺脫不了對清朝皇室歷史的研究,對溥儀而言,除了不懂滿語,亦涉及面對家族史研究的幽微心緒,因此他選擇敬而遠之,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