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靠超額罰款補充財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7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經濟下行、房地產危機與金融系統共振,工業與科技產業均下滑,地方政府財力不足,靠超額罰款補充財政。
20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經濟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中國官方近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經濟規模為18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經濟學家指出,如今面對反覆爆發的疫情,中國很難再現早前的榮景。尤其是在上海等重要的製造和貿易城市實施了封城之後,經濟再次受到重創,北京當局試圖讓經濟重新站穩腳跟,而這次復甦之路將漫長而坎坷。與今年第一季度相比,中國經濟第二季度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環比萎縮了2.6%。
中國經濟究竟為何下滑?國內外的經濟學者們給出了類似的解答,對抗COVID-19疫情的防疫封鎖措施影響了工廠的運行和出口。這些挫折加劇了中國最大型的房地產商的經濟困境,也讓2021年遭遇政策打壓的中國網際網路和科技公司繼續受到衝擊。
7月27日,據美國之音報導,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執行總監兼亞太首席經濟學家拉吉夫·比斯瓦斯(Rajiv Biswas)表示:「由於新冠疫情在中國一些城市爆發,中國經濟自2月份以來出現了受到干擾的跡象。」他說,工業生產、零售和港口運作問題突出。
比斯瓦斯說:「4月和5月期間,零售業和工業生產因此受到的干擾相當嚴重。4月期間,上海的港口運營和物流也受到嚴重干擾。」
北京當局「清零」政策導致的經濟不確定性,加深了中國民眾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中國央行的調查顯示,高達58.3%的消費者偏向「更多儲蓄」。與此同時,中國網路平臺針對40歲以下年輕人進行的線上民調也顯示,僅6.9%不儲蓄,40%每月儲蓄,其中高達27.4%每月存下超過50%所得,以應對失業和生病所需。這一現象表明,中國進入節衣縮食的大儲蓄時代,支撐中國經濟的三大支柱--樓市、出口和內需消費同步疲軟。
在香港任職的法國投資銀行Natixis的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中國消費者現在的支出低於正常水平,因為他們在強制封鎖期間無法外出,或者擔心最終會因失業而減少收入。「很明顯,各個家庭的情緒仍然非常消極,可能是因為大規模(核酸)篩檢仍然普遍存在,人們對未來是否再次封城感到不確定。」
研究當代中國問題的華裔美籍學者裴敏欣在《日經新聞》撰文分析指出,中國自2009年起大幅舉債刺激經濟成長,如今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已高達264%;河南村鎮銀行爆發弊案,儲戶擠兌,中國資產規模約14萬億美元的近4000家中小型銀行正面臨類似系統性風險;種種問題恐引發連鎖反應,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比過去更高,加上中國對於疫情的清零政策導致經濟成長快速放緩,債務炸彈倒計時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中國經濟連年下滑,直接影響政府財政情況。
近日,《南方週末》統計了2021年中國300餘個地級市的數據。其中,有111個地級市公布了罰沒收入數據。在公布數據的111個地級市中,2021年有80個城市罰沒收入呈上升態勢,佔比超過72%。
例如,江蘇省鹽城市2021年罰沒收入為37.2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44.12%;常州市2021年罰沒收入為16.25億元,同比增長109.68%。
其中,常州市在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中解釋稱,「罰沒收入增幅較大的主要原因是大案要案罰沒收入增加。」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把地方政府的財政情況看成資產負債表,首先負債是剛性的,是要還的。但從資產來說,來源是土地拍賣收入,即資產經營的收益,財稅、轉移支付則是正常的營業收益。如果這幾項都在下降,地方政府來的支出幾乎是剛性的情況下,那就得想辦法在可控範圍之內增加收益,要麼就是多收稅,要麼是增加罰沒收入了。
按照官方的解釋,罰沒收入是指執法、司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對違法違章者實施經濟罰款的款項、沒收的贓款和贓物變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