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之財」不留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自古以來流傳一句話:「富不過三代」。歷史上太多不可一世的大富大貴之家,「忽喇喇如大廈傾」。常言道:朝堂上,權利疆土如夢幻;山野間,朝如青絲暮白雪。有人可能想:雖然世事無常,紅顏難常駐,家庭財富卻可以留給後代保存,代代傳承就那麼難嗎?
富不過三代
和「富不過三代」類似的話還有:「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清代《桃花扇》中一句唱詞「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也為人熟知,表達了榮華富貴如過眼煙雲般難長久。
具體表現是,大富人家往往第一代很辛苦,用血汗打拼事業,終於成就萬貫家財,得嬌妻愛子,金玉滿堂。然而,從第二代開始有條件享福享受,便慢慢滋養驕奢之氣,等到延續到第三代,更是從小嬌生慣養,難以懂得珍惜前輩的努力,有的甚至開始揮霍無度。如此這般,就是坐擁金山銀山也終會散盡,禁得住三代折騰的真的為數不多。
道德傳十代
門風家教最寶貴(圖片來源: 志清/看中國)
這句「富不過三代」彷彿很靈驗,那麼它出自哪裡?找到原句,能讓人如夢方醒。
「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是孟子最先提出來的。久而久之,民間將後半句濃縮為「富不過三代」,它的前一句其實也可以提煉為「道德傳十代」。君不見,由於最後一句敗家的例子比比皆是,前一句能做到的寥如晨星,便被隱藏在漫長的歲月中了。
道德雖然摸不著看不見,但道德儼然是一種浩然正氣,體現在家庭,就是人們常說的良好的家風。家族的興旺不靠金錢,而是憑藉優良家風。
縱觀古今中外,「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漢代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堅守傳統,父子之間禮儀相處,秩序井然,終於天下盡歸司馬氏。曾國藩家境顯赫,卻嚴格要求子女自律,曾家的孩子個個成材。
「五家之財」不留後
從前,有位國王微服出訪,看到國土之內有很多富豪,他們住著金碧輝煌的豪宅,十分氣派。國王見了心生憂慮,因為財富過於集中在富豪身上,對百姓不利,對自己的權利好像也有點威脅。
國王思考再三,下了一道命令,請富人們公布自己的家產,國家將徵收一部分轉為財政用。
國王令下,富豪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全國首屈一指,身價百億的富豪主動入宮面見國王。他報告自家有「私財三千萬兩」。國王本來最期待首富能多報財產,一聽只報了「三千萬」,非常不悅,欲以欺君之罪置辦他。
大富豪躬下軀身,緩緩向國王道:「我所積蓄的私財就這麼多。但是還有五家的財產,並不屬於私財,可請國王全權處理。我只給自己留三千萬。」
國王喜出望外,不過又有點好奇,天下聞名的大富人居然心目中這樣劃分自己的財產,便問他,甚麼是你認為的「私財」?「五家之財」又是甚麼?
富人回答國王:「大王,託您的福,我打算將財產中的三千萬兩用作興建佛寺、並幫助那些生活貧困的人們。因為心存善念,時時行善,我心安樂寂靜,行善所積累的福分,將生生世世庇護後代子孫,這就是我所擁有的『私財』。」
富人接著說道:「至於剩下的數百億家產,就是『五家之財』。如果遇到水災、火災、盜賊搶劫時,錢財算什麼?保命第一。
何況人終有一死,空手而去,一分錢也帶不走。世事無常,未來這些家產到底會為子孫的人生帶來福是禍?也無從得知。
大王啊,未來讓國家、水災、火災、盜賊和子孫分了去的就是所謂『五家之財』。這些錢財讓我時時心懷恐懼,不敢保有它,現在正好讓國王把這些財寶收去充實國庫。」
富人的一席話,讓國王心有所感,體悟到,原來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只知道有形財富,卻是不懂心中財富的窮人。而眼前這位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富人。國王想:自己的國土江山、財寶妻兒,不也像是「五家之財」,終有一天也會離自己遠去?
從此,國王一心治理國家,並重視王子王孫的道德品行,還任用正義忠誠的臣子來輔佐朝政。國家徵收來的財富不再用於擴張軍備,而是拿來辦教育,或賙濟百姓。
國王內心真正改變,實行仁民愛物的德政,不到三年,國泰民安,盜賊絕跡。而國王在壽終之後,他的子孫後繼者都是有德之君,政風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人該留給後代的到底是什麼?
家庭最大的財產是良好的品行。(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如果帝王將相僅把皇權富貴留給後輩,而沒有留給他們仁政的思想,王子王孫便不免為了王位互相殘殺;如果尋常百姓僅將田產房宅留給子孫,卻把好吃懶做、貪婪自私的惡習留給了他們,親兄弟會不會為爭房爭地反目成仇?人自認為留給子孫的好東西為何常常埋下遺憾的隱患?為了子孫的真正幸福,我們最應該留給他們的到底是什麼?
古語:「富貴唯有德者居之」,又曰:「厚德載物」,這就是「道德傳十代」的涵義。子孫有德,豐厚的家產在他手上可豐富他的人生或使他人受益,子孫無德,金山銀山也架不住他敗壞。留給子孫再多的財物,不如將大德門風留給他們。留給後代再多的榮華,不如將積德的道理傳給他們。這才是真正的為子孫後代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