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圖片來源:Win McNamee/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3年2月24日讯】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主席、共和黨籍眾議員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日前到訪臺灣,並會見蔡英文總統。加拉格爾議員返美後披露,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有可能在2024年臺灣大選後到訪臺灣。
卡納(Ro Khanna)等四名美國跨黨派國會議員於本月19日至23日訪問臺灣。17日至20日,在臺灣還有另一位「隱藏版」的美國訪賓、「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Select Committee on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主席加拉格爾眾議員,消息直到他返美才曝光。
臺灣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23日在例行記者會受訪證實:「加拉格爾在臺期間,曾晉見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拜會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與產業界人士,並接受外交部長吳釗燮晚宴。就臺美共同關切議題與深化臺美關係,深入與國內交換意見。」
臺灣總統府發言人Kolas Yotaka 23日也答覆自由亞洲電臺:「加拉格爾主席來到臺灣訪問期間,蔡總統及副總統賴清德分別接見,且相談甚歡。我們特別感謝訪團對臺灣的支持,我們的國家秉持一貫立場,歡迎國際友人來到臺灣,而且期許彼此可以繼續為守護民主、自由、和平共同努力。」
加拉格爾返美後投書媒體:臺灣是抵禦共產黨黑暗的蠟燭
《華爾街日報》21日刊登加拉格爾的投書,標題《反抗中國霸凌保衛臺灣,島國是抵禦共產黨黑暗的蠟燭》。文中指出,蔡英文傳遞給他的訊息是:「今天說我是『臺灣人』,是一種榮譽的表達」。臺灣副總統賴清德則以「籃球比賽」作比喻:一對一中國共產黨可能贏,但美國領導的盟友和合作夥伴的團隊並沒有被打敗。
加拉格爾在投書中指出,考慮如何威懾中國共產黨,召集朋友一同站出來對付惡霸是很有用的。應對共產黨在臺灣、美國和世界各地的邪惡行動,更好的作法是說出北京殘酷的種族滅絕政權的真相。中方築起網路長城防火牆,是因為共產黨害怕中國人民瞭解真相。
加拉格爾在文中還說,中國的鎮壓蔓延到新疆、西藏、香港,超越中國國界,潛入跨國機構、網際網路和全球金融體系。「黑暗中矗立著一支蠟燭,它自由地、猛烈地、不可思議地燃燒著,這就是臺灣」、「我們需要確保習近平總書記每天早上醒來看著臺灣,衡量兩岸的力量,及中國人民被真相淹沒對他的黨的風險,自認攻臺時候未到。」
「每個惡霸內心深處都是個膽小鬼」
他在投書中還提到,祖母曾告訴他,「每個惡霸內心深處都是個膽小鬼」。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1960年訪問臺北時,中共在一星期中發射85,000發炮彈轟炸臺灣離島金門。佩洛西訪臺,中共以戰機、軍艦、導彈在台海周邊軍演。
此外,《華盛頓郵報》22日也刊登對加拉格爾的獨家專訪,題為《主要立法者在秘密訪問中發現,臺灣對武器延誤感到沮喪》。報導指出,加拉格爾故意讓訪臺之行保持安靜(quiet),以便舉行更有成效的會議。他打算今夏之前在臺灣舉行特別委員會聽證會(committee hearing),再向議長麥卡錫報告結果。他評估麥卡錫可能在2024年初,臺灣總統大選後訪問臺灣。
報導還指出,加拉格爾透露,臺灣官員都提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臺北敲響警鐘(wake-up call),臺灣領導人更認知儲存更多武器的必要性。隨著中國挑釁的加速,這項教訓在最近幾個月變得越來越緊迫。
《華盛頓郵報》提到,加拉格爾認為,臺灣面對價值190億美元武器延誤積壓感到沮喪,例如魚叉反艦導彈、F-16戰機等。他感到,在加強自身防禦上,臺灣人正在盡其所能。美方應竭盡全力提供臺灣武器,以避免戰爭。因為沒人知道習近平會否一覺醒來決定這麼做,更應盡快把拒止性部署就位。蔡英文也提到,每天都自問是否又增加習近平攻臺的成本?
軍職背景轉從政成美挺臺鐵桿
38歲的加拉格爾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情報官員,兩度被派駐伊拉克。他是威斯康辛州選出的眾議員,已連任三屆。
臺灣的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近年來,美國有一波年輕的校級、尉級軍官退伍,或從情報官、海軍陸戰隊退伍,曾派駐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轉而從政。就像加拉格爾,成為美國新興政治領袖,對時局看法不同。
譚耀南說,這些在軍職歷練過、忠於美國價值的「鐵桿」一輩,面對美中激烈競爭、十年習近平主政往左轉,對美中發展方向、戰略布局、戰略競爭看得很清楚,也看到臺灣民主化發展。美國國會535位參眾議員中,有相當大比例代表這樣的聲音。
譚耀南說:「這些新興領袖對臺灣堅定支持,不只認知美中高度競爭,對中國政權高度反感、不認同,面對接下來世界局勢發展,對臺灣作為第一島鏈、作為自由民主價值、主權地位的鞏固和對臺美發展,都很有幫助。」
譚耀南提到,這些三、四十歲有軍事背景、對臺堅定支持的人士中,對中共高度反感的不只參眾議員、內閣閣員、國會助理,以及國務院、五角大樓幕僚,甚至跑中國和印太新聞的記者不少有這樣的背景,這樣的氛圍形成跟過去十年前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