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之局部圖。(圖片來源:高晶/維基百科)
背山面海的太姥山,位在中國福建省福鼎市的境內,北距溫州市150公里,南距福州市250公里。太姥山是閩越、百越地區的古老神祇--太姥娘娘(一稱皇太姥)的道場,素來擁有「山海大觀」之稱。太姥山北望雁盪山,西眺武夷山,這三座山成鼎足之勢,令人讚嘆。
太下第一山太姥山的由來
太姥山是以花崗岩峰林洞群做為主要特色,融山、海、川及人文景觀為一體,其中包括了山嶽峰崖、溪潭瀑布、古寺、山頂泉湖、畲寨風情等風景。其主體是擁有峰險、石怪、洞奇、雲霧四絕的山嶽景區。太姥山既無酷暑,也無嚴寒,四季氣候溫和,任何時期都非常適合民眾前往遊覽。
作為仙山的太姥山,可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不乏修煉者在此山進行修煉,其中包括黃帝時期的容成子、堯帝時期的老母,以及較為著名的唐代智饒、明代慧明,以及清代的行智、秀懷、智水等。可惜的是,史籍上的相關紀錄並不多,但仍存在有趣軼事,像《太姥山志》引述《力牧錄》所載,容成子就曾經前往太姥山練丹。太姥山迄今還留存當年煉丹所用的石井、石器、石鼎等。
漢代時期,漢武帝派遣奇人東方朔來幫天下名山授封。當時太姥山被封為三十六名山之首,相傳懸崖上所題刻的「天下第一山」五字,正是東方朔所寫;唐代時期,可謂是太姥山的鼎盛時期,並獲得唐玄宗賜題「堯封太姥舍利塔」。唐明皇李隆基還敕建興國寺,至於白雲寺、岩洞庵、玉湖庵、靈峰寺等廟的興建,則讓太姥山漸漸成為了道教、佛教的活動中心之一;宋代時期,太姥山則成為了授學傳知的聖地。
太姥山。(圖片來源:高晶/維基百科)
太姥山是太姥娘娘的道場,民間流傳關於太姥娘娘和福鼎大白茶的一則傳說。
太姥娘娘和福鼎大白茶
傳說在上古時期,福鼎縣境內有一座屹立東海之濱的太姥山。這座山峰巒交錯,風景秀麗,令人稱道。堯帝之母太姥娘娘,一日跟堯帝一同在海上泛舟。當來到東海時,忽然遇上了大霧,導致船隻迷失了方向。
等到大霧散開之後,只見眼前出現了一座祥雲環繞的青山。這座山後,居然呈現華光萬丈之態,一眼望去,非常壯麗。
堯帝見狀,不由大喜,隨後便決定與母親攜手上岸,一起登山遊歷。
他們一路走來,只見山上是古木參天、山泉淙淙,不只擁有奇花異草,還有諸多飛禽走獸。四周還見各具姿態的峰巒疊嶂,山間雲霧纏繞,充滿仙意。堯母著實喜愛這個地方,最後居然決定住下。
一日,堯母在偶然間,發現了鴻雪洞側壁有一個出口。她隨後就走了進去,接著發現該處不僅樹木蔥鬱,還花草繁茂。堯母還在巖壁夾縫中,發現了一棵芽葉翠綠剔透、長滿白色茸毛的樹木。這棵樹隨著山風,居然還發出了陣陣清香。堯母見狀,自然又是愛上了這一棵樹。在她精心照料下,這棵樹木生長得越來越翠綠、茂盛。
某天,堯母因為天氣炎熱而倍感口乾舌燥、胸悶難受,但一時找不到藥品。正當堯母無計可施時,忽見眼前這棵樹木的翠綠芽葉相當誘人,不禁心想:「何不嚐些芽葉試試。」
思及至此,堯母即刻抬手摘取少許芽葉來咀嚼。才過了一會兒,堯母立刻覺得口內生津,悶痛感頓時不見了。心生歡喜的堯母,便決定摘採一些芽葉來製成茶葉。在未來日子裡,但凡遇上民間爆發疾病,堯母就將這些茶葉分發給百姓,讓大夥兒服下。說也奇怪,不少疾病居然就都這樣被治好了。當地人獲悉,都稱之為「仙茶」。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一年年的過去了。歷經多年之後,「仙茶」再度造福人間。
話說,福鼎點頭竹欄頭村有一戶人家,主人是一位大孝子,名叫陳煥。他雖然日日辛勤勞作,卻因為當地的土地十分貧瘠,不只生活困苦,連求得溫飽都難。陳煥為此不免感到自己實在是愧對雙親,而倍感難過。
一日,陳煥突然想起了善良的太姥娘娘,遂決定去祈求太姥娘娘,看看能否獲得降福,幫助他們順利解除貧困。陳煥齋戒三日後,便前往太姥山去祈求太姥娘娘。
陳煥的純孝感動了太姥娘娘,於是待他焚香叩拜、合眼睡去的時候,便出現在他的夢中。太姥娘娘在夢中,手指一樹,對陳煥說道:「這是山中一棵佳木,是老嫗親手培植的,你可以分而種植,當可致富。」餘音一落,太姥娘娘便消失了。
陳煥醒後,想起了太姥娘娘夢中所言,便開始尋找太姥娘娘所說的那一棵良木。他隨後在鴻雪洞處找著了一棵茶樹,並依照太姥娘娘所說,採摘了幾枝樹木回去。在陳煥的細心栽種之下,到了第二年春天,茶樹就長出了碧綠的嫩芽。這正是福鼎大白茶。陳煥一家至此往後,就通過種茶、製茶,過上了富裕生活,不再感到憂愁。
上述種種,或許有人認為是虛構。其實,陳煥真的是最早培植福鼎白茶樹種的功臣之一。關於這一史實,民國著名文士卓劍舟的《太姥山全志・雜綴》中有紀錄:「煥因將山中茶樹移植,初年僅採四五斤,以茶品奇,價與金埒,煥家卒小康。自是,種者日多。至民國三年,全縣產量達十萬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