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麻煩了:是否要拉一把?(圖)


【看中國2023年8月11日訊】恆大公布嚴重資不抵債後不久,碧桂園兩筆美元債在8月7日出現了利息的延期支付。標誌性企業的危機顯現,讓原本脆弱的房地產生態再次承壓。

碧桂園出險,很多非地產圈人都在關注。大家最關心的是:它會不會倒下。從這家公司的反應來看,似乎並不樂觀。一些人保有期待,說債務的30天寬限期內,可能還有轉機。但筆者認為,僅憑碧桂園自身,這次要渡過難關的可能性小。

碧桂園面臨一個什麼局面呢?公司內部財政情況,目前還沒有深入調研,說不清楚。但從台面上理解,好比一個200斤的壯漢,原來一天吃二斤白面,背100斤的行李,走著還算穩當。現在說是困難時期,一天只安排兩個窩窩頭,還是要背100斤,背著還不能放下,這就勉為其難了。誰知道困難(疫情)時期一晃就是三年,壯漢也耗成了病人。

碧桂園與恆大,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較,還有人說它是「恆二」。初看起來,他們有同類項,比如規模巨大,比如重點在下沉市場。但是,碧桂園不同於恆大,無論是公司的基本面、企業文化,還是公司當下所處環境,兩家都大相逕庭。必須預見到,碧桂園如果倒下,會產生的一系列效應,地產行業可能面臨難以解開的局面。

首先從基本面看,這是一家以監管層標準衡量的話表現優秀的公司。優秀公司的倒下,對維護樓市健康發展的決心是一個重創。

回頭去看,這一輪房地產調控始於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等機構針對房企「高槓桿、高負債、高週轉」的普遍性問題制定了「三道紅線」的標準,要求房企在2023年底前實現「三道紅線」都不越線:即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小於70%、淨負債率小於100%、現金短債比大於1。

標準發布後的兩年中,市場下行與疫情疊加。在這樣的情況下,碧桂園通過銷售回款和資產處置,降低銷售資產規模和財務經營槓桿,從2020年的踩一條紅線到2022年底一條紅線都沒踩,提前一年達到監管標準。萬億級企業的巨幅瘦身,個中艱辛,外人無法體會。

這兩年來,圍繞「兩個維護」出臺的包括金融十六條等政策不可謂不多,無一不指向積極支持房地產市場和優秀市場主體的健康發展。如果最終的結果,以碧桂園違約爆雷收場,這絕非健康樓市之涵義,也絕非「三道紅線」的初心。

其次,行業龍頭的倒下,很可能會讓激活樓市的種種努力,消弭於無形。

儘管碧桂園沒有恆大那樣兩萬多億的巨額負債,但無論是從經濟體量還是市場地位來說,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知道,在房地產高速發展的時代,碧桂園連續六、七年穩坐行業第一。並且,在恆大、富力等大公司相繼爆雷躺平後的兩年中,面對一再下行的市場,這家公司始終努力維持經營運轉,可以說,為中國房企扛起了一面大旗,也給市場的活力留下了火種。

2022年,碧桂園實現了70萬套房屋的交付,比萬科、恆大加起來還要多。由於在中國城鎮化中扎得深、扎得久,它在廣大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可能要比萬科們還要高。如果這樣的企業都倒下,對市場信心尤其是購房者的信心,無疑會是摧毀性的打擊。人們所期待的政策優化調整後的效果,很容易就被對沖掉了。

況且,對於廣大三四線樓市的購房者而言,房子是一個家庭資產的頂樑柱,碧桂園運轉不暢,可能將他們一輩子的積蓄,置於嚴峻的風險敞口。對更加依靠土地收入的基層政府來說,風險處置難度也會更大。

第三,碧桂園倒下,對所有在努力保交付、努力維護運行穩定、維護投資人債權人利益的企業而言,不僅膽寒,更是心寒。

前邊提到,碧桂園扛起的大旗,也給諸多房企一些表率和希望。此前,無論是資不抵債的恆大,還是率先躺平的花樣年,甚至世茂這樣的企業宣布違約,會給市場主體一些震動,但不會有碧桂園倒下這樣令人絕望。

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曾以這樣的要求勉勵自己的經理人:「就算碧桂園倒下,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倒下的房企。」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是自吹自擂,但實際上是楊總的自我要求和經營戰略的自信,因此流傳甚廣。

恆大爆雷後,有些企業就地躺倒,也有企業堅持到最後一刻,比如融創、旭輝,而像碧桂園、龍湖、新城這類房企,至今還未實質性違約,這其實是艱難的選擇。因此,堅持者之所以選擇堅持,是因為他們選擇相信希望。

人們說,市場的選擇通常是理性的。面對多方環境久久得不到改善的局面,企業理性的選擇應該是,與其在入不敷出、變賣家當中流乾最後一滴血,還不如提前躺倒,做好資產隔離,保護大股東利益。

如果碧桂園這樣的標桿業倒下,心氣一泄,不僅僅是民企,包括所謂的混改國企,也沒有理由會把維護市場穩定和投資人、購房人利益做優先考慮了。如此,整個市場很可能進入一種利己失序的狀態,這根曾經拉動中國經濟前行三十年、最近又被確認的經濟支柱,恐怕也會搖搖欲墜。

這一兩年,貫穿維護保交樓、穩樓市的政策中,似乎都默默遵循一個原則,保項目不保企業,但是從實際的運行情況來看,效果並不明顯。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論運營效率,市場大部分時候會更高。

因此穩樓市的思路,是不是也可以從碧桂園這裡開始優化。此刻,共同面對樓市困難,還是要充分相信市場化的力量。碧桂園是民企龍頭,積極自救保穩定的「自己人」。這樣的企業,是否值得拉一把?拉它的邏輯,不僅是拉大股東楊家,也不僅是拉某個市場,而是要通過實實在在的動作,給真正的好企業增信,為受困市場主體爭取恢復的條件和空間。要提振經濟信心,這樣的動作,比什麼都有效。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宇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