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血脂肪偏高時,初期通常沒有症狀而難以察覺。
血脂肪即俗稱的「血油」,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當血脂肪偏高時,初期通常沒有症狀而難以察覺,往往是抽血檢查,或出現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不適時才被發現。
高血脂的病因極為複雜,例如某些膽固醇過高的患者與遺傳有關,而一般人血中膽固醇的數值也會隨著年齡而上升,加上日常飲食中如果攝取含高量的飽和脂肪酸,則過高的機會更大;有些降壓藥也會引起血脂肪太高,至於糖尿病、肝病、腎病症候群、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病患,膽固醇濃度也可能偏高。
由於每降低膽固醇值1%,就可以降低冠心病的機率2%,所以血脂肪濃度的控制,成為重要的課題,但必須提醒的是,血清三酸甘油脂濃度要超過400mg/dl以上才需要服用降血脂西藥,有些病人只在200mg/dl左右就開始服用,其實是不需要的,而且反而可能有腸胃不適、膽囊結石、肝機能異常、肌肉病變……等副作用。
中醫對於高血脂的認知,多半認為與「痰濕」有關。
至於中醫對於高血脂的認知,多半認為與「痰濕」有關,亦即人體一種多餘的病理性代謝產物。如《醫學心悟》指出:「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則濕從內受。……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卒然昏倒無知也。」治療上用燥濕除痰的蒼白二陳湯主之。
臨床上,高血脂症的中醫辨證論治常見的有幾類。
臨床上,高血脂症的中醫辨證論治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一、濕熱鬱結:多見於體格壯碩的人,常有口渴、躁熱、小便色黃量少、腹脹、小腿緊繃甚至浮腫,可用消脂湯加減來清熱利濕。
二、脾虛痰濁:四肢倦怠、食慾不振、腹脹、咳嗽有痰、大便拉稀,可用二陳湯加減來健脾和胃、祛痰化濕。
三、肝鬱化火:多合併有高血壓,常見煩躁易怒、面紅目赤、頭暈頭痛、口乾舌燥、尿黃、大便乾硬,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清肝瀉火。
四、脾腎兩虛:多見於年老體弱者,可見疲倦乏力、腰痠腿軟、腹脹胃口差、耳鳴眼花,可用清脂湯加減來滋陰補腎。
五、氣滯血瘀:可能有心絞痛甚至中風前兆者,常有胸悶胸痛、手腳發麻、舌色紫暗或有瘀點,可用冠心二號方加減來活血理氣。
肉類、奶油及乳酪等動物性食品多為飽和脂肪。(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最令人擔心的脂肪是飽和脂肪,因為過量的攝食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所以飽和脂肪的數量不可以超過全部脂肪總量的三分之一。這類脂肪經常伴隨在肉類、奶油、乳酪、蛋黃和全脂牛奶等動物性食品,但是也會出現在植物油中,例如椰子油和棕櫚油。此外,動物內臟、油炸物、甜食等,與膽固醇比較有關,至於米、麵等含高能量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甜度較高的水果、咖啡、酒等則與三酸甘油脂有關,這些都是「血濁」族日常飲食必須注意的。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