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規劃中期報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2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家發改委12月27日發布「十四五」規劃中期報告,闡述相對應的經濟指標,並提及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表示致力於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復甦。
中國「十四五」規劃中期報告發布
中國國家發改委網站12月27日發布的新聞稿顯示,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十四五」規劃中期報告。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或十四五)是中國從2021年至2025年的國家規劃,也是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鄭柵潔說,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跨過12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台階,人均GDP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鄭柵潔介紹,綱要提出的20項主要指標中,4項指標滯後預期,分別是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鄭柵潔強調,將「優先恢復和擴大消費,穩定大宗消費,促進服務消費」。
報告顯示,還將加快旨在擴大國家中等收入階層的改革。
近幾個月來,北京當局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支撐疫情後因房地產低迷、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和全球增長放緩而疲軟的經濟復甦。
鄭柵潔說,中國將深化市場改革和制度性開放以促進經濟發展。還將「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十四五」規劃中期報告還顯示,需要加強高科技發展,以克服一些國家對技術出口的封鎖。「一些國家對我技術封鎖局面難以改變,必須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避免技術和產業被鎖定在中低端。」
內需是經濟增長的出路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日前發表文章「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側看經濟」,快速被從新浪微博熱搜撤下,其中提到「中國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口約9.64億」,或引發了當局輿論審查。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會上曾說,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當時引起熱議。2020年6月3日,財新網上出現一篇評論文章,指中國月收入2000元以下有9.64億人,月收入5000以上7200萬人。文章作者是萬海遠和孟凡強,就是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該篇文章在財新網上已被刪除。
李迅雷的文章寫道,大家都熟知「上山容易下山難」這句古話。如果遇到陡峭的山坡、濕滑的道路,下山就更難了。在經濟術語中,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有硬著陸和軟著落之分,上行階段倒沒有對應的名詞,看來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更能體現上山容易下山難的特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把「有效需求不足」放在所有可能面臨困難的第一位。政策上一直有3%的控通脹目標,卻沒有防通縮目標。
文章認為,因此,擴內需的最有效手段是擴消費,而不是擴投資,因為後者可能又會形成新的產能。2009年至今擴內需的主要方式是拉動投資,從而使得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難以縮小,遇到出口增速下行時,問題更加突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首先體現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偏低上,中國佔比為43%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為60%左右;其次體現在作為消費主體的中低收入群體在全社會收入和財富中的佔比偏低上,而且已經出現固化現象。
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度提出的「預期轉弱」的體現。如結婚數據在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2021年跌破800萬對大關,2022年同比下降約10.5%。這意味著今後出生人口數量下降將是長期趨勢。中國總和生育率遠低於2.1,有「中國生育率全球第二低」的說法。
文章提出,要讓預期提高,需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付出真金白銀,僅靠「家電下鄉」等促銷手段是不夠的。因此,中國經濟轉型應該更多從需求側入手,擴大消費、提升購房的有效需求。從過去兩年的房地產政策看,大部分都是從供給側入手,如保交樓、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設、為房企提供流動性支持等,這些政策將有利於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回升,但同時進一步擴大了住房供給。如果對房地產的潛在需求(如改善性購房、3億新市民購房等)不能轉換為有效需求,那麼,供大於求的格局難以改變,房地產市場低迷的態勢還將長期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當前面臨的困難主要有「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這些困難中的核心困難是有效需求不足。如果通過擴大財政在民生領域的支出,推進財稅改革等使得居民收入持續增加,且快於GDP增速,同時收入分配結構又能改善,那麼,產能過剩問題、外部環境問題、預期偏弱問題等都將迎刃而解。
經濟和金融風險不斷增多
「十四五」規劃中期報告提及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從官方表述和一些信息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和金融風險不斷增多。
在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風險。
並且習近平提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一位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官員們,正準備集中精力化解金融風險,包括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不斷攀升的問題。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指出,中國金融風險不斷增大,資金不斷逃出中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外資出逃,中國國內的資金也源源不斷的流向海外。回顧官方數據,可以發現在2014-2016年、2020年-2022年,這兩個時段都出現資金大規模外逃,每次都超過2萬億美元。以至於習近平不斷發聲,要求各部門「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翻查中共黨媒報導習近平歷年「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可以發現,習近平從要求「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慢慢的轉變為「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習近平去年10月在作中共二十大報告時表示,要準備經受重大考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任重道認為,金融系統安全性堪憂,以至於習近平的言語和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