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破四舊」北京全聚德烤鴨蒙難記(圖)


北京老字號「全聚德烤鴨店」文革劫難
經歷了晚清和民國的全聚德烤鴨店,在文革中被砸爛牌匾。(網絡圖片)

老字號」不僅是一種商貿景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歷史傳統文化現象。「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使「全聚德」烤鴨成為北京的象徵。

楊全仁創辦「全聚德」  慈禧也愛吃

「全聚德」創始人是楊全仁。最初他主要是在前門外做生雞鴨買賣的小本生意,由於善於經營,生意越做越紅。楊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擺攤售賣雞鴨,都要經過一間名叫「德聚全」的乾果鋪。 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德聚全」買賣不興,店黃了。楊全仁抓住這個機會,拿出他多年的積蓄,盤下了「德聚全」店鋪,改名為「全聚德」,並禮請當時的秀才錢子龍題寫了匾額。

為什麼將號顛倒過來?原來是要轉運,意味著日後必定時來運轉,生意發達。「全聚德」有三個含義: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為先,與「楊全仁」的名字相合。

全聚德
「全聚德」的德字少一橫。(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不過,很多人知道「全聚德」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橫。原來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像多音字一樣,可以有一橫,也可以沒有橫。比如,現立於北京國子監孔廟的清朝康熙皇帝御書《大學碑》中的「德」字就沒有一橫;又比如生活在與全聚德創立同期的清代畫家鄭板橋,他書寫的「德」字,也是有的帶一橫,有的不帶一橫。

但還有一種說法是,楊掌櫃創業時,一共雇了13個夥計,加上自己是14個人。為了讓大家同心協力,就有意把牌匾上原本要用15筆寫成的「德」字有意少寫了一筆,表示14個人齊心齊力,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

無論如何,在楊全仁的認真經營下,全聚德越做越紅火,由一個普通的烤爐鋪發展成為一個以掛爐烤鴨為特色、兼有各式炒菜的名副其實的餐館。全聚德的烤鴨之所以好吃,除了工藝外,還在於其鴨子肉沒有腥味(有專門的養鴨場)。此外,全聚德的就餐環境和服務也非常好,早先還曾有外賣,並有「準時」、「不誤」的服務口碑。據說,包括慈禧在內很多大人物都喜歡吃烤鴨,《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曾說,有誰想看我的《紅樓夢》並不難,只要他用南酒和烤鴨來招待我就可以。

經歷了晚清、民國的全聚德烤鴨店,一直保持著其以往的特色。不過,中共建政後,北京名產全聚德烤鴨也沒有逃脫文革的瘋狂大潮。

1966年,毛發動文革後,「破四舊」運動席捲全國,許多老字號牌匾被紅衛兵當作「封、資、修的黑貨」砸爛,全聚德也不能倖免於難。

摘招牌 撕字畫 老掌櫃被批鬥

1966年8月19日晚上,北京幾所中學上千名紅衛兵闖進了全聚德烤鴨店。在紅衛兵的厲聲呵斥和煽動下,烤鴨店「革命職工」將掛在店門口已經70餘年的「全聚德」的招牌摘了下來,換上了由紅衛兵事先寫好的「北京烤鴨店」的長條油漆大木牌。紅衛兵們走遍全聚德的餐廳、廚房、宿舍,把原來掛在店舖裡的山水字畫全部撕毀,又推舉出10名紅衛兵作為烤鴨店的「治安員」、「服務員」、「毛澤東思想宣傳員」在店舖留駐。

很快,留駐的紅衛兵到新華書店訂了100幅毛的畫像,在烤鴨店內四處張貼,毛的語錄也貼的到處都是。紅衛兵還帶領烤鴨店職工進行「政治學習」,讓他們認識到:「全聚德」三個字是資本家用勞動人民的血汗鑄成的,是剝削的象徵,因此要取消招牌。據說,在1968年底北京展覽館舉辦的「紅衛兵破四舊成果展覽會」上,全聚德的百年老匾也被展示出來。

而時任全聚德烤鴨店掌櫃的楊福來也被批鬥,並被下放到南苑的豬場餵豬。後來因中共領導人需要帶外賓來全聚德吃飯,而被「特赦」。

文革結束後,全聚德在1980年正式恢復老字號名稱,並找回了百年牌匾,但其所經歷的荒唐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瘋狂。



責任編輯:文麗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