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2月7日訊】浦東機場網約車的爭議塵埃落定,兩天時間出解決方案,事件本身沒什麼好聊的,咱們聊一下浦東機場的故事。
首先,浦東機場是全中國最賺錢的機場,疫情前的2019年盈利超過50億!同期的虹橋,利潤只有5億多,差不多是10倍的差距。首都機場(尚未被大興分流)利潤大概24億,也只有浦東機場的一半左右。
上市公司「上海機場」在1998年上市,最早只包括虹橋機場,2003年把浦東機場置換了進來,把虹橋置換了出去;2022年又把虹橋給注入了進來,兄弟倆團聚,但主要盈利還是要靠浦東。
浦東機場為何賺錢?核心自然是國際航班+免稅收入。這個二級市場炒股的基本都知道。機場靠航空收入掙不到太多錢,虹橋就是吃虧在這裡。首都機場雖然免稅收入也高(跟浦東差不多),但都被關聯方吃掉了。
2019年,浦東機場的淨利率為45.96%,而白雲機場僅有12.7%。而去年的3季度上海機場(含虹橋)淨利率恢復到14.2%,也是白雲機場(7.05%)的兩倍。從這個角度看,別家機場是公共事業,浦東機場則是高端的商業地產。
全球目前市值最高的機場是哪個?大家可能猜不到——是泰國機場,市值1788億,也是一個超級牛股,核心就是把機場建成一個超級購物中心,靠機場內消費賺錢,尤其是免稅店。
靠停靠飛機能賺錢嗎?能賺,但不多。全球客流量最大機場是亞特蘭大機場,屬於樞紐機場,滯留時間短,疫情前年營收大約30億人民幣左右,其中一半居然是機場外的停車場收費(注意是停汽車,不是停飛機)。
因此從商業本質上看,浦東機場是一座「商場」,盈利能力遠超國金恆隆,而國內其他機場大部分都只是「跑道」。少部分也能歸為「商場」的機場如首都機場、海南機場等,管理能力和區域位置又比不上浦東機場。
所以,如果你看一下當前國內上市的各大機場的市值:上海機場:823.19億;海南機場:405.60億;白雲機場:219.63億;深圳機場:124.28億;廈門空港:49.32億;首都機場:96.15億,可以看出,上海兩大機場的市值差不多是首都機場+深圳機場+廣州白雲+海南美蘭+廈門機場的總和。顯然,吞吐量差距不會這麼大,核心就是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很自然地,浦東機場就成為上海最核心的國有資產之一。上海機場在2019年8月份達到市值高峰1713億元(當時虹橋未並表),超過目前上汽集團的市值(1592億),接近上汽集團巔峰時期市值的一半。
另外,浦東機場很得天獨厚的一個地方在於:靠海,且可以不斷填海,幾乎能一直擴建。2019年啟用了三期擴建工程(衛星廳),吞吐量上限到了8000萬人次;今年1月4日又啟動了四期擴建工程,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1.3億人次吞吐量。
但問題來了:疫情之後,國際航班的恢復水平,遠低於國內航班。
2023年浦東機場旅客吞吐量5425萬人次,整體只恢復到了2019年的71.2%左右(2019年是7615萬人次),而國際旅客是拖累最嚴重的部分,只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的38.6%左右。
浦東機場衛星廳投入使用後,容量提升到8000萬人次,去年吞吐量5425萬人次,意味著利用率只有68%左右。其實走在浦東機場裡面,可以用肉眼感受到那種「空曠」和「遼闊」。而第四期擴建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建成後將擁有規模更大的T3航站樓,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本投入,機場聯絡線也會在2024年底投入運營,浦東機場利用率提升的壓力其實很大。
浦東機場在疫情期間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的入境防疫的壓力,堪稱「全世界壓力最大的機場」,最終成功的完成了任務。但可惜,這兩年它兩次出圈都不是什麼好事,第一次是跟中免的協議重簽,股價暴跌,第二次就是這次的網約車政策。
上海機場曾經是A股投資者的「白月光」,投資者相信浦東機場獨特的稟賦和優秀的治理能夠帶來長期的回報,而上海機場2020年之前十幾年的股價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這次網路爭議之所以洶湧,跟網約車本身的關係其實不大,而是在一些其他非商業的因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