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4年4月8日訊】根據中國央行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人民幣貸款增加6.37萬億元,創同期歷史次高。
與此同時,今年前兩個月的人民幣存款增加6.44萬億元,多於同期新增的人民幣貸款。其中,住戶存款增加5.73萬億元,佔比近89%,2月份住戶存款新增3.2萬億元,創2023年2月以來的新高。今年前兩個月的住戶存款增加了5.73萬億元,根據過往的數據推算下來,中國家庭存款餘額已經首次衝破140萬億元,作為對比,去年中國的GDP總量也只有126萬億元。
那麼,家庭存款總額140萬億,是一個什麼概念?
大家都知道,中國地域之間的經濟發展高度不均衡,一線城市第三產業佔比可以和發達國家相比,但在更偏遠的鄉村、縣城,人均GDP只有幾千元。
中國官方的數據是總人口在14億,這140萬億的家庭存款,就算平均到每個人頭上,那就是人均存款十萬元的巨資。這也足以看出今天人們對儲蓄這件事的偏執。
儲蓄一直都是國人的習慣,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的。但從數據來看,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家庭存款總額自2020年以來,也就是新冠病毒以來,這個數字的增長非常迅猛,以至於到了誇張的地步。今年2月份,中國住戶存款新增3.2萬億元,這就相當於平均一天,就有1100億被存進了銀行裡。
過去,人們的儲蓄意願也很強,但從未有今天這般強烈的儲蓄意願,更關鍵的是,明明三年新冠疫情之下,普通人對於賺錢的認知是更難了,但儲蓄不減反增,這說明瞭什麼?
這說明分化更大了。分別可以對應兩大痛苦:一個是有錢人錢沒花,存起來了;一個是沒錢人還是沒錢,甚至負債纍纍。
存這麼多錢,拿來幹嘛呢?
當然是以備不時之需。過去提到儲蓄率高,總是會說養老和醫療問題,一個是意外,一個是長期性的難題,在這兩個因素之下,導致了中國居民普遍的儲蓄率高。尤其是三年疫情期間所發生的一系列人間慘劇,加劇了人們對這兩個突出問題的擔憂。如果沒有足夠的儲蓄,誰能保證疫情期間頻發的這些人間慘劇裡的主角就不是自己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隱性答案,可能就藏在宏觀經濟中。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人們存錢是為了應對自己的養老、家庭的醫療問題;而在一個經濟增長放緩的時代裡,人們存錢可能更多是為了應對經濟風險。
更通俗的說,是一個龐大群體裡的極少數人所需要應對的經濟風險;對更多普通人來說,面對一場可能到來的危機,你除了被動等待之外,幾乎什麼也做不了。
但對富裕群體來說,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概念。招商銀行曾發布過類似的財報,很好的說明瞭財富是如何分化並向少數人集中的。在2018年的數據中,招商銀行萬分之六的個人客戶,佔據了該行受托資產(個人)的30%。
招行個人客戶分為三檔:資產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客戶、資產超過50萬元以上的金葵花客戶,以及剩餘的其他客戶,他們也被統稱為零售客戶。截止2018年末,招行零售客戶達1.2億戶,總資產6.8萬億元。其中私人銀行、金葵花以及其他客戶數量分別為7.29萬戶、236.26萬戶和1.2億戶,所對應的財富資產規模為2.03萬億元、5.5萬億元和1.29萬億元。
這是個典型的財富分布金字塔,塔頂的0.058%的人佔據30%的財富,人均2800萬元;1.88%佔據81%的財富,人均233.1萬元;底部的98.12%的人佔據19%的財富,人均只有1.05萬元。
這個財富金字塔,也能夠解釋中國140萬億的家庭存款中,到底是如何構成的。
過去我們說二八分化,說的是20%的人掌握80%的財富,現在來看,應該是2%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剩下的98%的人,掌握著20%的財富。
這是新時代的二八分化。而風險,就在其中。
中國的房價在過去的20年裡時間裏飆升了315%,部分城市的房價飆升幅度更大也更快,住房也因此被普通投資者視為最快、最安全的致富方式。房子在過去成了擊鼓傳花式的消費品,全民參與其中,又準備隨時脫手,房地產價值和居民存量債務螺旋式升高,也引發了關於地產泡沫的討論。
到了今天,脫手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城市的二手房掛牌量都創新高,但買房的人卻並不多,房子有價無市,一旦賣不出去,就相當於賠在手裡的投資。而在中國居民淨資產構成裡,超過七成都是房地產,其餘才是現金。由此而來的,就是中國140萬億的家庭存款,看起來是一筆非常龐大且雄厚的資金,但如果把房地產的七成資產價格算進去呢?那這140萬億存款,根本算不得什麼。
一旦房價下跌,那2%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他們無疑是安全的,但剩下98%的人掌握的20%的財富,可能就要淪為陪襯,成為房價下跌的陪葬品。
現金為王,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在越來越多的富裕群體選擇把錢存在銀行,而不是拿去投資的行為下,是怎樣的動機驅使他們做出這一行為的?
富裕群體買房是投資行為,普通家庭貸款三十年買房,遇到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那是自殺行為,房價一旦下跌,資產無法脫手又賣不出去,你欠銀行的房貸還要一分不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普通家庭,將會徹底為債務打工,成為債務的奴隸。
這是風險。
而富裕群體把錢放在銀行裡存起來,也不願意拿去投資創業,大概率還是宏觀環境不景氣。
中國居民的投資渠道其實非常有限,對那些堪稱人精一般的高淨值群體來說,這就更為明顯,受制於一直以來的賬戶管制(外匯),中國居民投資渠道單一,在股市低迷、P2P崩盤、債券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來回投資幾次,最後可能還是重新投資房地產。
但如今,唯一能投的房地產也要啞火了,對那些人精一般的高淨值群體來說,他們手中握有大量的現金,但卻無處可去,只能變成銀行裡不流動的資本,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很好的拖累。普通人在看不清宏觀經濟環境的情況下,可能迫切想要創業自己做老闆,不再受制於人,不再打工,可苦於沒錢,沒有資金。
富裕群體有錢,2%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但由於對環境有清晰的認知,因此也更願意在投資環境不好的時候,寧願讓錢躺在銀行裡,也不出去虧損。
這就造成了,民間投資持續疲軟,普通人缺乏投資拉動的就業機會,市場失去增長空間,消費增長也後勁乏力。這成了一個負循環。
儘管一些家庭揹負三十年的房貸,但大多數家庭也就一套剛需房,在經濟問題來臨之後,高淨值的富裕群體損失往往更大,普通人資產少、財富少,損失自然也更小。因此,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財富洗牌效應,都是非常突出的。
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祖克曼2019年發布的論文顯示,美國2017年0.1%的人佔了20%的財富,1%的人佔據超過40%的財富,這個水平差不多回到了1929年美國大蕭條之前,當時美國貧富差距達到歷史峰值,0.1%的人擁有25%的財富,10%的人則佔有84%的財富。
貧富差距為什麼會對一個經濟體造成週期性傷害?
從消費的角度來看,以我們自己為例,一個人可能擁有億萬資產,但他的消費能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了不起五臺跑車,一天喝三瓶紅酒,抽兩包香菸,儘管他很有錢,但要想花光這些錢,且是在理性的情況下,那麼他的難度不亞於電影《西虹市首富》裡的瀋騰。因此,當貧窮的大多數佔據一個社會的主體時,每當經濟有所波動,大多數人的消費就會趨於理性,保守。屆時,少數富裕群體不管如何消費,都很難補上供給過剩的缺口。
這也是為什麼要壯大中產的原因,只有橄欖型社會,才能夠最大化讓供需達到一個納什均衡。
根據招行的數據,中國金字塔頂的0.058%的人佔據著30%的財富,這個比例已然超過了以貧富分化著稱的美國,這也加劇了一個經濟體的挑戰和風險。
過去家庭存款增加,在一個高速增長的時代裡,主因是醫療和未來的養老;但現在,在這個現金為王的時代裡,存款增加更多是為風險對沖做準備。
但我們是否能夠對沖、以及能否承受得住這種風險對沖,眼下來看,一切都還沒有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