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罕見 臺灣這場針對立法院在野黨的抗爭背後(圖)

作者:陳筠 發表:2024-05-29 08:2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臺灣
臺灣民眾因國會擴權法案引法的爭抗(圖片來源:看中國攝影圖 李彥霖 )

【看中國2024年5月29日訊】臺灣立法院5月28日傍晚三讀通過具有爭議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有萬名左右的群眾聚集在立法院外,抗議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擴權與黑箱,上週五(24日)更號稱有10萬人參加抗議行動。參與者中有很多年輕的面孔,讓人不免聯想起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甚或更早的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

分析人士表示,這次最奇特之處在於過去的抗議對象都是針對執政黨,但這一次的抗議對象卻是針對在野黨。抗議民眾展現出來的自信與自在顯現出民主已經越來越成為臺灣認同的核心,也可預見兩岸未來將漸行漸遠。

臺灣立法院5月28日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國會改革法案)部分條文修正案,通過了「藐視國會罪」刑罰、邀請總統至立法院進行國情報告,以及建立國會聽證和調查權行使的規範等。

這是自5月17日、21日和24日後,臺灣立法院第4度上演表決大戰。該法案是由在野的「藍(國民黨)白(民眾黨)」聯手主導,引發了關於國會擴權、多數暴力、程序黑箱等質疑。民進黨雖然取得執政,但在國會朝小野大。

這次抗議活動被稱作「青鳥」行動,一方面是因為抗議地點就在立法院外的青島東路,另一方面從空拍畫面來看,抗議人潮看起來就像一隻飛鳥,因而綜合起來命名而成。

青鳥行動的參與者不乏年輕的高中生、大學生,也讓外界不免聯想起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甚至更早的野百合學運。太陽花運動直接擋下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阻止當時執政的國民黨進一步「親中」,「中國因素」可以說在臺灣的社會運動中首度顯現。野百合學運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及召開國是會議等,是臺灣剛脫離威權統治,朝向民主化路途邁進的重要一步。

相似之處

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何明修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這次立法院抗議活動跟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有太多相似之處,包括抗議的都是國會黑箱,不滿立法院違背程序正義通過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條文;其次就是都跟中國因素有關。他說,立院國民黨黨團總召傅琨萁4月底才赴中國跟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見面,回來後就立刻提出國會改革修正案,並且法案審查期間中共對臺灣實施「聯合利劍—2024A」軍演,被懷疑是中國共產黨在背後下指導棋。第三個類似的地方,就是都由民間公民社會所發起。

何明修說:「那這一次覺得比較奇怪的一個抗議就是其實是抗議在野黨,具有國會多數的在野黨;上一次抗議的是執政黨,現在抗議的是在野黨。」

他表示,臺灣過去的抗議活動都是針對執政黨,這次實在是因為在野黨在立法院做的事情太過分了,包括過去30年來,國會一直都採用記名表決,這一次竟用舉手錶決,而且每位立委登臺發言時間只有3分鐘。儘管過去民進黨完全執政8年也沒有如此多數暴力,現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完全剝奪國會少數黨的提案或發言討論的時間,甚至在將草案交付三讀表決的前一天,也沒有人知道要表決通過的是哪個版本。雖然說社會運動抗議在野黨確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但問題在於「這個在野黨跟之前在野黨的情況真的很不一樣」。

多數暴力

然而,事實上,民進黨在國會人數過半時期並非沒使用過多數暴力,最粗暴輾壓的一次立法是在2016年跟勞工權益相關的勞基法修法,也就是俗稱的「一例一休」法案。當時民進黨同樣是在委員會朝野尚未達成共識時就將法案送出,經過一個月的法案冷凍期後,就以人數優勢表決通過。但不同的是,當時朝野各黨的版本都有送出委員會;而這一次,民進黨的版本並沒有出委員會,而是遭藍白聯手封殺。這也是為什麼在立法院外的抗議現場,有很多民眾手舉「沒有討論、沒有民主」、「沒有程序、不是民主」等標語的緣故。

在臺灣獲獎無數的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指出,在臺灣五權分立的憲政架構下,國會權力長期被弱化,一直都被當成是行政權的橡皮圖章,威權時期尤其嚴重,所以在臺灣民主化後,國會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在野時,都曾提出過國會改革方案。但這種情況在一黨完全執政時就會變得有些「尷尬」,因為執政黨並不希望行政機關受到更多牽制,所以國會改革在過去民進黨8年完全執政期間做得並不好。

多數民意支持

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指出,有超過半數的57.5%的臺灣民意贊成國會改革將「藐視國會罪」修改成有刑罰,不贊成的有29.2%。該法明訂公務員聽證或受質詢時若有虛偽陳述,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新台幣20萬元以下罰金。

臺灣大學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迪卡(Dcard)的民調顯示,多數學生支持國會改革,比如臺灣政治大學有73%反對上街抗議、88%支持國會改革;陽明交通大學有82%支持藍白的國會改革;臺灣大學支持的也高於不支持的。

換句話說,臺灣的國會改革其實具有相當的民意基礎,但在立法權合理增加的過程當中是否符合程序正義,以及立法權增加後是否會侵犯到行政權的權利,這是應該被重視與檢視的。

如果2014年太陽花運動的眾矢之的是被認為過於「親中」的前臺灣總統馬英九,那麼這次群眾攻擊的箭靶無疑都指向民眾黨不分區立委黃國昌。他是這次國會改革法案的主要推手,過去也曾任時代力量政黨的立委與黨主席,因而被批「變色龍」,甚至有抗議人士將他的照片做成「靈堂照」泄憤。

黃國昌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表示,對於在立法院外學生團體與公民團體的意見跟訴求,從立法院或是一名立法委員的觀點來講,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傾聽。

本於事實

他表示:「但是在同時,我也必須要指出來說,我認為公共政策的討論還是要本於事實,而不是奠基在民主進步黨所散播的出來的謠言跟謊言之上。」

他表示,民進黨最早從1993年就提出國會改革法案,2012年也提出過,甚至在2016年還成為蔡英文前總統的重要競選政見,而國會改革的主軸核心就是聽證調查制度的建立,只是很遺憾民進黨一直都沒有履行。

他表示,這次民進黨為了抗拒國會改革,在第一時間就開始散播各式各樣的假訊息,誤導民眾程序黑箱,但實際上,整個審查的過程在委員會裡面有專案報告,有詢答,有條文審查,也有公聽會的召集,這些討論內容其實在立法院公報系統裡面全部都可以找得到。但因為民進黨的版本沒有經過公聽會程序,再加上民進黨立委在司法委員會討論的過程中擺出來的姿態完全就是抗拒國會改革,他們全部的動作都在企圖拖延整個改革法案的審議,才會最終讓他們的草案出不了委員會。他說,今日的社會紛擾,民進黨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黃國昌表示,跟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相比,當時立法院的內政委員會召委、國民黨籍立委張慶忠只用了30秒就直接宣告服貿協議完成委員會的審查而出委員會,但是這一次的國會改革法案其實歷經了非常長的討論過程,因此並不能將這一次跟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相比。

他說,更關鍵的地方是,不管是當年的野百合還是太陽花運動,最大的特色就是都是由在野陣營發出來的抗議,針對的是執政黨,但是2024年的這一場抗議活動卻是由執政黨,包括民進黨黨主席賴清德所讚許他的執政黨立委們、全部一起來支援的一場活動。

黃國昌說:「過去的抗議活動都是由在野黨所發起,但這一次2024年在立法院外的抗議活動,卻主要是執政黨以及執政黨的立委他們所主張的立場跟訴求。」

民進黨說,有數以萬計的群眾自發性走上街頭,反對國會黑箱擴權,是珍貴的臺灣民主價值。國民黨說,民進黨昨是今非,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兩岸漸行漸遠

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蕭阿勤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從野百合、太陽花,到今日的抗議活動,從參與者主體的擴大變化、對抗中國因素的成分越來越大,到現在現場可以看到有很多抗議民眾拿著英語書寫的標語,希望獲得國際媒體的注意,反映出臺灣的國際能見度越來越高,以及抗議者對於中國在臺灣代理人的警覺性也越來越強。

他表示,這場抗議會把臺灣帶向何方,現在還很難預料,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臺灣公民的社會影響力跟政治影響力會越來越強大,從抗議現場的年輕人舉著「我們還在這裡,民主就不會死」、「不在乎藍綠白,我只想捍衛民主」的那種自信與自在,就能清楚感受到,「民主」應該會越來越成為臺灣認同的核心。

蕭阿勤說,在這種民主價值跟臺灣認同的結合下,中共應該會對臺灣的發展感到越來越焦慮,因為這代表中共軍事跟和統軟硬兼施的兩手統戰工作失效。他說:「未來就可以想見,這種民主臺灣跟共產中國漸行漸遠的這種狀況。」

一念之間

黃國昌則認為,會把臺灣帶到什麼方向,完全取決於賴清德總統的一念之間,他是要當民進黨支持者的總統,還是當臺灣全體人民的總統?如果賴清德只想當他40%支持者的總統,而用執政黨主席、甚至是總統的高度去鼓勵支持群眾來對在野黨發動攻擊的話,那對整個國家接下來不管是在施政上,還是公共政策的論述與對話上,都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但如果賴清德總統能夠轉念,認知到選舉已經結束了,現在應該依照正常的民主常軌來進行法案的討論、審議跟表決的話,秉持真正的民主精神,才能真正強化臺灣民主防衛的體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