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經濟成為角力點。圖為2023年5月18日,西安舉辦中國-中亞峰會。(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7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前在北京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表示想中俄無上限友好關係下,經濟與貿易合作方面將再加碼。雙方在上合組織峰會再聚首,不過外界發現,中亞經濟成為角力點。
習近平在上合組織峰會講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4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上呼籲「抵制外部干涉」。
習近平補充說:「世界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上合組織站在公平正義一邊極其重要。」
習近平還呼籲「維護髮展權」、「共同推動技術創新」、「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流動性」,呼籲「共同實現發展目標」。
習近平於7月2日抵達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此次上合組織地區峰會,而此時北京正在加強其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成立於2001年,由中國、俄羅斯和四個中亞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包括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等組成。
它源於1996年俄羅斯、中國和中亞國家簽署的邊界協定,由此建立了「上海五國」機制。
在北京的建議下,該機制擴大為一個推動區域國家睦鄰友好關係、促進貿易和安全等領域合作的組織。
上合組織成員國共佔世界人口的40%。它們創造了世界2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擁有世界20%的石油儲備。
北京還將上海合作組織視為擴大其在中亞貿易聯繫的有用工具。中國已經從哈薩克斯坦等國獲得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中亞也是中國正在建設的通往西方的貿易路線(即「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一環。
北京在中亞加緊蠶食俄羅斯利益
西方觀察人士注意到,習近平在大談中俄「友誼」無上限的同時,北京趁莫斯科陷入烏克蘭戰爭泥潭之際,加緊蠶食俄羅斯在中亞的傳統勢力範圍。
7月5日,法新社評論說,中亞這塊地盤頗受覬覦。莫斯科和北京團結一致反對西方,但在中亞仍是競爭對手,中亞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碳氫化合物,對歐亞之間的貨物運輸至關重要。由於曾同屬蘇聯,莫斯科在中亞擁有歷史性的影響力,但北京在中亞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上合組織的優先事項之一,仍然是深化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聯繫,併發展經中亞連接中國與歐洲的大型物流項目。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大國對這一地區的興趣更加濃厚,莫斯科試圖維持其對中亞國家的傳統影響力,而中亞國家目前正通過大型經濟項目「一帶一路」與中國牢牢地聯繫在一起,以哈薩克斯坦為首的中亞是習近平十多年前啟動的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一帶一路」項目的重要一環。
北京對中亞的影響力首先是在經濟層面滲入,習近平將在上合峰會結束後訪問塔吉克,美國國務院最近估計,塔吉克99%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中國。
《紐約時報》則分析說,俄羅斯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防衛行動,以制衡該地區似乎不可阻擋地向中國傾斜的趨勢。在西方的制裁下,普京嚴重依賴中國來維持經濟和軍工生產,多年來,他的政府已經開始接受北京與中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日益密切的聯繫。俄羅斯和中國經濟實力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克里姆林宮無法在中亞地區展開直接競爭。
該報援引卡內基俄羅斯歐亞中心主任亞歷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分析說,俄羅斯和中國認為,在該地區保持與西方軍隊很少合作或從不合作的穩定政權,符合它們的共同利益。「他們認為,地區穩定的基礎是世俗的、非穆斯林的專制政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在國內實行鎮壓。」
《華爾街日報》在題為「中俄‘無上限’友誼在俄羅斯後院變為‘亦敵亦友’」的報導中指出,普京近日抵達烏茲別克,該國首都林蔭大道高懸這位俄羅斯總統的頭像。但在這些海報的背後,烏茲別克的大街小巷比亞迪、吉利等中國品牌的汽車越來越多,而俄羅斯汽車的數量越來越少。
報導分析,兩個專制大國因聯手對抗西方正處於歷史上關係最熱絡的時期,宣稱中俄友誼無上限,但在被俄羅斯視為後院的中亞,這種友誼與北京的全球雄心發生牴觸。北京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速蠶食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而依賴中國維持戰爭機器運轉的俄羅斯,默許了北京在中亞的做法。
中國對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其投資正在從俄羅斯分走該地區的年輕勞動力,2023年,約有130萬烏茲別克人在俄羅斯工作,低於前一年的145萬人。這一人數減少的原因很複雜,但專家認為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投資產生了替代就業選擇。另外,一條由中國投資的鐵路有望繞過俄羅斯領土,將該地區與歐洲連接起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正幫助其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無法完全在中亞取代俄羅斯的作用,俄語仍然是通用語言,當地人對俄羅斯的好感程度仍高於中國,但有跡象表明,北京正在向新一代中亞精英滲透。
莫斯科和北京天然氣管道合同還未談攏
另據俄媒引述俄羅斯副總理亞歷山大·諾瓦克(Alexander Novak)的話7月4日報導稱,普京和習近平已指示兩國國有企業「盡快」完成「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的交付條款協商工作。
英國《金融時報》(FT)在6月份援引多位知情人士言論報導稱,莫斯科拒絕簽約的理由是北京在天然氣供應量和單價方面提出了近乎無理的要求。
報導稱,北京要求天然氣供應價格接近莫斯科國內以巨額補貼為基礎的低廉價格。
另外,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規劃供應量為每年500億立方,北京表示僅願意購買其中的一部分。中國目前通過2019年竣工的「西伯利亞力量」天然氣管道獲供俄羅斯產的天然氣,外界原本預測雙方會通過5月份的首腦會談簽訂「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合同。
《金融時報》指出,北京在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談判中表現出的強硬態度足以證明,俄烏戰爭使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經濟上何等依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於此次合同流產,卡耐基莫斯科中心亞太項目負責人亞歷山大.加布耶夫評價稱,從側面證實了,烏克蘭戰爭使北京在中俄關係中佔據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