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風端正嚴謹 明成祖讚沈度「我朝王羲之」(圖)

作者:靜容 發表:2025-01-03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徐璋《松江邦彥圖》之沈度像
沈度,明代書法家,各體兼擅,為明永樂至宣德初年重要的宮廷書家。圖為徐璋〈松江邦彥圖〉之沈度像。(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沈度(1357~1434年),字民則,號自樂,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明代書法家,各體兼擅,為明永樂至宣德初年重要的宮廷書家。沈度書風清秀婉麗,被稱為「館閣體」(台閣體),盛行於明清時代,對後世影響巨大。著名的「永樂大鐘」上近23萬字,均為沈度所書。

明成祖讚譽「我朝王羲之」

沈度少年時刻苦力學,博涉經史。明太祖洪武年間,被舉薦文學科。但因事受牽連,被流放至雲南。岷王朱楩慕其才學,禮聘為幕僚,其後隨都督瞿能至北京。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下令選拔書法人才。沈度以寫得一手好字入朝為官,擔任翰林院典籍,負責書寫朝廷的文書。沈度之弟沈粲,字民望,號簡庵,亦以書名。與沈度同在翰林,兄友弟恭,人稱「大小學士」、「雲間二沈」。沈度性敦實,侍奉雙親非常孝順。沈粲對兄長沈度十分恭敬,凡朝廷賜予之物,即刻歸兄長處理。

當時的書法名家還包括解縉、梁潛、胡廣、王璉等人,但是明成祖對沈度的書法最為賞識,不管是用於朝廷,或收藏於秘府,還是頒發給屬國的金版玉冊,都命沈度題字。李紹《皇朝世說新語》載:「太宗徵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雲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其後,沈度升任翰林檢討,又遷翰林修撰。沈粲亦累升翰林侍讀、大理寺少卿。兄弟倆並賜織金衣,刻姓名於象牙簡片之上,再塗以金粉。贈二人父母官職,返家祭告父母於墓前。

明宣宗即位之際,沈度年逾70,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累疏乞求致仕。然宣宗不允,令其留京食祿,免去朝參,有詔則入奉旨。沈度素來有痰疾,入秋經常發作。宣德九年(1434年)秋病情加重,10月病逝,享年78歲。

明初館閣體」代表人物

沈度擅寫篆、隸、楷、行各體,尤以楷書最精,八分(編注:秦代隸體的一種筆法)亦高古渾厚。其書法宗晉唐,筆畫遒美,結字俊麗,書風婉麗雍容,被稱為「館閣體」。代表作有〈四箴帖〉、〈不自棄說〉、〈歸去來辭〉、〈敬齋箴〉、〈送李願歸盤谷序〉等。

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非常推崇沈度和沈粲,認為:「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沈度名重一時,由於當時以八股科舉取士,天下讀書人紛紛效仿其書風,故影響層面極大,一直延續到了清代。

「館閣體」法度謹嚴,筆筆端正,清秀穩健,沒有病筆,是中國書法史上「尚法」精神的一次復興,書法家必須具有精湛的功力才寫得出來。但同時因為過於精巧雅緻,較少筆墨變化,而被指為「千人一面、千篇一體」,束縛了書法創作的自由精神。

永樂大鐘」經文由沈度所書

中國現存最大型的青銅鐘,有「鐘王」美譽的國寶「永樂大鐘」(又稱「華嚴鐘」),堪稱世界工藝史上的奇蹟。鑄於明成祖遷都北京後的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是按照《太祖實錄》中「唯功大者鐘大」的規矩所鑄製的。

永樂大鐘高6.75米、鐘口直徑3.3米、重達46.5噸,是世界上最大,也是鑄有最多文字的大鐘。鐘面上、下、內、外,總共刻有近23萬字的佛教漢、梵經文一百多種,字體工整婉麗,正是出自沈度的手筆。

沈度率領北京城中諸多名士先將經文書寫在宣紙上,再用硃砂反印於鐘模,接著由工匠細心雕刻成凹陷的經文,然後把銅汁灌入鐘模並成型,工程浩大。據說將經文寫在大鐘上,「一撞可抵遍唪經」,以撞鐘的聲音來傳達美好的佛的祝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